胡賽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57-01
我任職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基礎相對較差。老師們在交流教學感受的時候,經常會提到,這些學生,連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或者說,平時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能說對,到考試做題的時候就不會了。這些確實都是困擾老師們的問題。我們抱怨學生差,這種歸因有它的合理之處,但合理的歸因在現實中卻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求人不如求己,改變自己要比改變別人尤其是一群人容易得多。
一、提高教師教學素養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許多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深厚,業務能力較強,但是課程改革的變化很大,以往的講的方法不再適應形勢的發展,教師在原有慣性下的教學導致教學低效。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進行學習,特別是學習新課程理念及相關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四年了,關于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也已經開展過多次,可是還有一些老師有畏難情緒,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對課改的不接受、甚至是排斥。我認為,這里有一個認識的誤區,其實,課改并不是徹底的顛覆,不是否定先前的一切,我們原有的專業知識儲備是有用的,我們以往的很多教學經驗是有用的,我們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影響學生,只不過需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教學,在教學的意識和方法上做一些調整,而在深入思考后的調整一定會帶來課堂的效益。審視自己有的時候是有一些困難的,因為思維習慣走老路,容易形成定勢,當你覺得走不出自己的固有認識的時候,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審視別人,通過和同行的交流,通過去聽別人的課,包括用心地去評價別人的一節課,哪怕你發現的多數是缺點,你也會受到啟發,從而很快找到出路。再有就是主動學習,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要是自己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他的成績就會提高得很快,老師也一樣。教學同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想要課堂高效,確實需要自己多做思考。還有就是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卻容易被忽略的優秀的課程資源,聽課的時候經常有一些細節很打動我,比如,老師提問了一名同學,他沒有把答案說得很清楚,同學們幫他一起理清了思路,說出了答案,老師在請這位同學坐下的時候,說了一句:“某某同學其實想清楚了,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那名學生眼里滿是感激。新課改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其實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僅蘊含在教材中,也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老師一站上講臺,就顯得非常有魅力,我想這個魅力不僅是源于“腹有詩書氣自華”,更多的還有教師的人文素養。
二、教學重心前移。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
充分的課前準備要點有三個: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一個科學的教學設計,一個有效的預習。
合理的學習目標是建構在對學情準確把握基礎之上的,以往我們把講完書上所有的內容作為目標,把教參上的目標當目標,仔細想來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班級都有不同的學情,目標自然就要有針對性,以往教學中強調過的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就是完成不同的學習目標,新課程更加強調目標意識,這里既包括制定目標的意識,也包括目標檢測的意識。制定目標時,要從主題或單元入手,高占位地把握教材。目標的檢測有很多方法,比如課堂提問、方法總結、作業的布置和單元學習后的達標檢測,更為理想的是在每一節課都有意識的進行目標檢測,這樣教學會更有效果。合理的學習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科學的教學設計是達成學習目標的通衢,以往語文老師的教學往往是一支粉筆一張嘴,即使后來有了教學媒體的輔助,也是側重熏陶、涵詠、體驗:我們以往的教案呈現的大多是學科知識要點,通過寫教案,我們可以理清自己要講哪些內容,但是對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層級關系缺乏思考,對課堂問題的設計缺乏斟酌,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規律,產生的結果有很多,揠苗助長,水過地皮濕,課堂上學生跟在老師的后頭,老師的提問中已經說出了答案的絕大部分內容,學生應和著說出最后幾個字,做的都是填空題,因為我們怕引導得不夠,學生說不出正確的答案,一節課的內容完成不了。可是,當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答題的時候,問題就會出現。所以,教學設計對語文學科同樣重要,要有意識的對每節課做出設計,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還給學生一個合理、完整的思維過程。讓聽、說、讀、寫在明確的設計意圖之下有效完成。
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使預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對于預習,在新課改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著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有些專家不主張預習,認為它會讓學生在課上喪失新鮮感,破壞教學情境的創設,尤其對于語文學科,情境很重要。這些觀點有他的合理之處,但是,學生對文本的熟悉是學習的必經過程,課上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完成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后面的分析、鑒賞、學習就要打折。對于語文學科來講,既想要讓學習內容“保鮮”,又能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我們可以通過不布置具體任務的預習來實現。
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被關注、主動學習。
對于普通高中來講,學困生可能是個龐大的群體,讓他們參與學習,主動學習是一個大工程,老師的努力是必須的,但全靠老師的努力也是不現實的,一節課老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很難實現。我們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關注、相互幫扶實現更多學生的被關注、被幫助,那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學困生轉化的有效手段,把每個人承包到組,責任到人,把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完成起來就容易得多。在語文的學習中,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實現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提問所有學生,而不被提問的學生又經常疏于自主學習和發展,結果就是學生成績不均衡,老師也苦不堪言。利用小組可以改善此類狀況,小組合作交流保證了每個人表達的機會,保證了每個人都受到關注,保證了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也保證了學習目標的及時檢測:在全班分享時,所有學生獲得的都是最有用的信息。教師充分利用好小組學習,既可以解放自己,也可以實現自身精彩向學生精彩的轉移。
語文學科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承擔了比其他學科更多的教育教學任務,語文的課堂效益是個大問題,上述思考也只是冰山一角。為了語文教學的天空更加蔚藍,語文教師也勢必要終其一生,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