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
〔摘要〕 馬克思技術觀中蘊含著當今環境倫理應當確立的技術尺度。一是超越異化思維,塑造技術的自在尺度:異化思維的標簽使技術異化,展現技術的自在性才能克服技術異化;二是超越經濟人思維,塑造技術的人本尺度:技術是為人的,應當從生態關系而不是經濟關系來推動技術發展;三是超越抽象化思維,塑造技術的時空尺度:技術是一定社會中的歷史性存在,技術運用要順應時空演進規律。
〔關鍵詞〕 馬克思技術觀,環境倫理,技術,自在尺度,人本尺度,時空尺度
〔中圖分類號〕B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3-0023-04
技術首先是人們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生發于頭腦中的科學方法與技藝理念,當把這些觀念中的技術與人的自然力和為人所用的自然力結合時,就產生了作為生產力要素的技術,技術的發展構成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實體可見的作為生產力的技術與政治制度、行政體制、法律體系、社會意識等結合時又產生了作為上層建筑的技術。這就是馬克思技術觀念的三個層次。可以看出,技術的形態以及技術形成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技術的資本主義化逾越了技術的本性,給技術打上政治的烙印,這就是失度;技術與市場效益間缺失了人文關懷,給技術打上了純粹經濟的烙印,這就是失度;技術喪失了存在的時空,被剝奪了歷史性的存在,這就是失度。馬克思從自在尺度、人本尺度、時空尺度三個方面解決技術的失度問題。
一、超越異化思維:塑造技術的自在尺度
馬克思對于技術的理解告訴我們,技術是在實踐中自在的存在,而不是政治的或者意識形態的東西。如果給技術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簽,就會出現技術異化。同樣,解決技術異化問題也不能依賴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的生成。當技術“控制自然”的力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由自在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時,馬克思展開了對“技術理性”的批判。首先,馬克思敏銳地看到當時社會狀況下,蘊含在每一種事物中的自己的相反力量。幾乎同時期的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給予了文學的描述,“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可見,當時社會的矛盾與沖突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心理感受與社會認知。技術異化以及異化引起的對人與自然的禁錮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來。機器被大規模運用于農業和工業,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但是勞動者的饑餓和勞累卻并未減少。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似乎同技術的不斷進步成反比例地減退。人們控制自然的能力增強了,每個人作為人的方面卻削弱了,自然的人化水平提高了,人的動物性卻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世界成為技術殖民的世界,以機器的應用為前提的工廠生產“把一切水都變成臭氣沖天的污水”(馬克思語)。本來應該為人所掌控的技術反過來控制了人,降低了人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也貶抑了自然的存在價值,將自然納入其殖民范圍。資本的本性同時葬送著資本本身,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并形成了自己效率第一、經濟增長和物質主義的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化的技術服務于業已成形的價值體系,生態環境損毀的成本并不在資本的考量范圍。但是正如資本家與窮人都成為技術的奴隸一樣,被技術殖民的環境同樣既是窮人的自然也是資本家的自然。
技術進步本身是人類運用自然力的勝利,并且從總量上增加了人類的財富,但是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卻讓人受制于自然力,讓勞動者變得貧窮,讓資本持有者變得只有金錢。技術成為人類的禁錮力量。馬克思技術觀揭示出了環境倫理的自在尺度。技術作為人們頭腦中的東西決定物質生產力的形態,它是自由存在于人們智力發展中的。技術的固化形式承載著一般社會知識,不斷改良的機器表明人類的智力在不斷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表明人們的社會生活過程不斷地受到人們頭腦和意識控制并發生改變。反過來,自然的和社會的生產力也不斷地轉化為知識的形式,成為人從事實踐活動的直接手段;技術的自在尺度還因為它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對“工藝學”(這是馬克思描繪技術的另一詞匯)的評價,他認為工藝學通過人對自然的行為方式,直接表現為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并進而成為人們社會關系和思想意識的產生根源。
資本主義的技術觀正是忽視了技術的自在尺度,使技術具有異化的功能,從而發生人被技術統治的顛倒局面。后來哈貝馬斯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現代社會,“技術統治”作為一種新的異化思維,割裂了社會生活中自我理解與交往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以技術的模式來取代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萍祭硇猿蔀槔斫庖磺袉栴}的關鍵,科學技術的異化功能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直接侵襲了人類要求解放的欲望本身。但是,他把消除技術統治寄希望于去掉技術的異化,同樣是忽略了技術的自在尺度,不能反映出馬克思技術觀的環境倫理尺度。在這一點上,盧卡奇犯了同樣的錯誤,他把物化和技術異化的克服完全取決于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成熟。把自我意識當作“革命過程本身”,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等同于革命的實踐。然而,脫離實踐純粹在頭腦的框架之中顯然是無法解決技術異化這個物質世界中發生的重大課題。只有把握好技術的自在尺度,超越異化思維局限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當今社會既不是馬克思時代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沒有達到“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而是階層分化、利益分野的社會。技術進步不再是簡單的增長人的自然力,而是通過人們的感覺和認知,再加以分析判斷與反思,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條件融合起來,新的更先進的文明形態的建立需要先進的政治意識引導下的技術條件。馬克思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意識統治下的技術條件,認為當時的任何技術進步都是人類發展的標尺和福音,但是對于資本主義異化思維控制下的技術運用又不能過分樂觀,因為最終將結出既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又不利于自然持續運行的惡果。技術與能力的提高與人的生產力的提高是一體兩翼的關系,人的生產力的提高會促使物質生產日益變為對自然力的科學合理的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技術可以讓人的實踐活動“科學”地對待自然;同時,技術又只是經濟基礎層面的東西,技術的濫用或誤用又必須避免。盡管在馬克思時代,資本主義制度是最先進的,技術的運用擔負著創造豐富物質基礎的使命,但是,人類歷史的發展必定會將資本主義制度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會有更先進的制度和更革命的力量繼承以前積累的一切社會財富,包括科技進步的成果。也就是說,要使技術發展的目的性服從于先進的上層建筑。因此,處于進步的上層建筑管理之下的先進的技術運用是環境倫理的一個重要尺度。
二、超越經濟人思維:塑造技術的人本尺度
馬克思看到了科學技術通過創造經濟效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那些可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技術發明。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家,當時每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的每一次進步,即使還沒有被應用于生產實踐的過程,馬克思都會感到“衷心喜悅”(恩格斯語),那些改變人類發展進程和顯著提升工業化水平的發現或發明就更為他所重視。因為人們首先要有相當充分生存下去的物質保障,才能談論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馬克思的高明之處更在于他發現了這樣一個真理,即技術產生與發展的全過程都是圍繞人,通過技術手段創造經濟效益只是人與技術關系中一個并非最本質的體現。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本身就是人本學的自然,它既通過工業生產與工業產品從實踐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又通過物質和精神的力量推動人的解放。人們并沒有從人本學的角度理解技術,作為工業發展生成的人的對象性存在,技術表征著人的本質力量,它內在于人的心靈和頭腦。但是,人們往往只是從技術外在的與人的功用關系來理解它使用它,忽略了它對于人的本質的表征。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技術的人本尺度,一是科學技術或者說技術通過人類全方位的實踐進入人類全面世界中;二是技術中介了的自然界才是屬人的自然界。技術是為人的,技術之為人是全面的。
資本主義的技術觀正是忽略了技術的人文方面,而單純地從外在有用性方面來理解技術,從經濟人的視角來觀照技術。一方面,只是把技術作為效益最大化的工具,忽視人的實際物質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技術的自我完善來解決技術異化甚至人的異化問題,從而不加限制地放大了市場的貪欲,使經濟與人的疏離感同向增長,并且技術的完善與人的解放也無法同步。物質變換斷裂的問題集中表現了這一點。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利本性和壟斷特質,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違背了自然循環的本質和規律,產生了無法彌合的裂縫,不僅造成當地自然物和自然產品的過度使用,而且由于商業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展開影響到更遠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此處的“裂縫”就是指資本主義工農業生產中物質變換的一種“斷裂”現象。正是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按工業方式經營的資本主義大農業都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才帶來了如此嚴重的物質變換“斷裂”,農業對土地自然力的破壞表現更直接,工業則更大面積地濫用和破壞勞動力,蹂躪著人類的自然力。資本主義生產中技術的發展過程,就是土地和工人被破壞的過程,而此二者是創造一切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這種破壞還相互促進,工業化的農業產業制度讓勞力和地力雙重衰竭,后者讓工業發展缺乏動力。技術臣服于資本直接表現為生產對價格的無上依賴,而與人和環境的真實需求的不斷疏離。馬克思舉例加以說明:在資本主義前提下,農業被市場規律所控制,人們不是按照土地休養生息的規律來安排農業生產計劃,而是根據市場農產品價格的高低來決定生產計劃。這顯然有悖于農業永續供應人類生存發展的本質需要。正是在資本“經濟人”思維方式的支配下,技術不是服務于人的真正的、普遍的、自然的需要,而是一味地去追求交換價值,即利潤,這必然導致人的異化,自然的異化,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斷裂”。首先,大工業的發展,產業工人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設施相對完善的大城市,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土地荒蕪,肥力喪失;其次,農業也促成著同樣的“斷裂”,工業化的農業生產在實現短期高效農業同時,也破壞著農業持續發展的地力根基。城鄉對立加劇,永恒的自然條件被破壞。在工業化以后,“土地分配不再基于家庭的需求量,而是基于機器作用于土地的能力。人與土地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今他成為自然的剝奪者”。〔1 〕 (P33 )因此,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不斷擴張和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必然割斷了社會與自然之間自然的新陳代謝,從而阻滯了自然資源的再生產。人和自然之間無法進行持續的物質變換,人的存在與發展就失去了基本條件,技術也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平臺,人-技術-自然的整體性被解構。
馬克思的技術觀揭示出由于技術發展通過勞動而不斷深化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其本質上應當是生態關系,而不是經濟關系。只有把握技術的人本尺度,超越經濟人思維,才能彌合“斷裂”,將人—技術—自然置于一個整體主義構架中,實現自然的人性化的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超越抽象化思維:塑造技術的時空尺度
技術不是憑空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并且與人和自然的存在具有時空同構性。技術是一定社會中的歷史性存在,這就是技術的時空尺度。首先,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也只有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的過程中,人和自然才能得到日漸深入的救贖,因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 〔2 〕 (P367 )正是從這一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馬克思肯定了技術的解放力量;其次,技術是變革社會關系的重要動因,并且這種變革要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的革命手段才能實現。確實,技術的關鍵性發展能夠催生新的社會關系,人類運用工具的分類甚至可以劃分人類歷史的進程。而每一次根本的社會變革過程,都是一次人與自然的解放。從這個意義出發,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革命性力量。因為正是從資本主義社會開始,自然科學被直接用來服務于各種生產過程,具體地表現為風、水、蒸汽、電等自然力廣泛地運用于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中,自然力表現為勞動的社會因素。相比較以前落后的人類發展階段,資本主義社會更大程度上挖掘出技術的解放力量,為人與自然獲得全面自由積蓄力量;另外,技術的時空尺度還體現在更加具體的方面。在馬克思看來,新陳代謝發生的前提是集約化的大規模生產與勞動,因為可以產生大量的生產和生活廢棄物,這是循環利用的前提條件。不僅集約化的基礎是技術進步,而且要想變廢為寶,將廢物再利用更要依賴先進的技術發明,技術進步通過機械方式和化學過程促成了新陳代謝。確實,生產發展是不可避免的,而只有同步推進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才使得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成為可能,這不僅為提高效率,節約自然投入成本提供了前提,而且為廢物的回收利用,從而形成生產流程反饋環做了準備。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體上存在著將技術抽象理解,忽略技術時空尺度的問題,這也就是它注定要被超越的原因之一。資本為國家意識所控制以及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得過多利用人力來加速環境元素的產生、發展到成熟,不論這個過程中人類運用了多么高明的科技與智慧(事實上確實有很多科技發明得到運用),都因為違反了環境的自然運行規律而給自然生產力的持久發展帶來負擔,甚至是永久的損壞。過度種植與養殖、人為改變生物物種的種群數量和生存領域,過量開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都與自然發展的時間節奏不一致。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初期,由于違背了技術的時間尺度伴隨著生態惡化、資源能源浪費與人們生存環境惡劣等一系列自然的懲罰性表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技術空間尺度的悖離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讓人與自然生態不斷疏離,人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的分離,與天然潔凈的空氣、水的分離,與可以用來休閑審美的自然環境的分離等。二是讓人們的居住空間日益喪失人的本質,隨著資本對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壟斷與掌控,一無所有的工人和喪失土地的農民對生存空間的需求中,人的方面不斷降低,陰暗狹窄潮濕和沒有衛生保障成為他們的居住狀態。三是讓未來空間與當下生存出現斷裂。資本主義生產對可持續關注的完全喪失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這將最終使人類的生存失去動力。顯然,如果對待自然采取急功近利的倫理態度,不只是對土地、水等生態資源,就是在使用礦產等自然產品時,過分夸大技術的空間運用,其后果都是自然與人的整體不可持續。
馬克思技術觀揭示出技術使用的倫理標準,即時空尺度。首先,技術運用要體現并符合時間運行規律。“時間因素在人與共同世界的交往中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生物過程有另外一個、通常是緩慢得多的、作為技術過程的時間尺度?!?〔4 〕 (P118 )其次,技術運用還要體現空間尺度。主要表現為與自然整體價值相協調。要認識到自然的整體價值,并以此為標準來規范技術的空間運用,即人類應在多大范圍內向自然索取,以及在怎樣的一些有差別的倫理層面上體現人對自然的倫理關照等。必須認識到,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技術,其實質并不是否定技術本身,而是在批判脫離時空存在的技術以及技術運用,環境倫理必須有技術時空尺度的考量。
四、結束語
“環境倫理學的任務是為人類干預自然制定出一些可欲的和可負責的尺度標準”, 〔3 〕 (P4 )分析馬克思的技術觀可以提煉出這樣的技術尺度。馬克思認為技術發展水平可以用來表征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事實上他也從這個角度進行了人類社會的階段性劃分,但是他絕對不是把技術發展看作是推動社會變革的獨立或決定因素。但是,當馬克思把技術作為社會發展指標之一時,就將它納入了他的全部理論包括倫理思想的視野之中,并且通過對資本主義條件下技術直觀本性的解析,將技術要求與環境要求的倫理矛盾呈現出來:攫取與自在,分解與完整,犧牲與保全。馬克思技術觀展現出的自在尺度,人本尺度和時空尺度為解決技術與環境的矛盾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參考文獻:
〔1〕Robin Attfield.Social history,religion,and technology〔J〕.Enviromental Ethics,Vol,3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瑞士〕司徒博.環境與發展——一種社會倫理學的考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