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隨著可采資源的逐步耗竭,都不得不面臨產業轉型。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大都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機制不健全,環境污染嚴重,結構性失業嚴重等諸多問題。本文在歸納出英法德等早期工業化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經濟轉型 可持續發展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形成或發展起來的城市,其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可開采自然資源的逐漸減少,資源型城市暴露出一些問題,迫使其必須進行經濟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資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都有待優化
資源型城市支柱產業比較單一,多為采掘業及原材料初加工工業。從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來看,第二產業占比過高,第一、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后,高新技術產業更是發展滯后。從產品結構來看,以初級產品和基礎原材料為主,產業鏈處于附加值低的環節,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品不多,整體技術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不強。
(二)市場機制不健全
許多資源型城市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大力扶植的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的發展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市場機制不健全。資源型城市大都國有經濟占較大比重,且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作用,非國有經濟如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還有待發展和壯大。部分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缺失,企業效益低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經營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這必然影響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受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資源型城市的企業只關注經濟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只關注資源的開采數量,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既造成了資源的加速枯竭,也導致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資源型城市正面臨著環境污染、地質破壞、水土流失等諸多問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四)結構性失業嚴重
資源型城市的勞動力人口嚴重依賴資源而生存,勞動技能比較單一。一旦出現資源枯竭、城市面臨轉型時,資源型城市便會面臨大量勞動力失業和非資源產業無人才可用同時存在的尷尬局面,處理不當會引發社會矛盾。
二、國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借鑒
早期進行工業化的一些國家,如英法德等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著手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較上述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共性,對于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有著較大的借鑒作用。
(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英法德三國都是首先改造傳統產業,強調對資源枯竭礦山、企業的綜合利用。如德國魯爾區對礦區進行清理整頓,通過資金投入和加強研發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借此調整礦區傳統企業的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其次是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如產業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致力于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企業進入。如德國魯爾區通過產業變革,將汽車工業、電子工業以及消費品工業等確定為接續產業,整個地區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英國政府則在低碳市場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和供應鏈建設方面扶持資源型企業,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使英國成為21世紀全球低碳經濟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二)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英法德三國資源型城市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因此各國都很重視治理污染,改善地區環境。如法國每年安排的對企業進行補貼的土地整治資金就達4000萬歐元。德國則建立完善污水凈化系統,并且大規模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現德國綠化面積已達7萬多公頃,區內開辟了大小公園3000多個。[1]
(三)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
英法德三國政府都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如法國在貸款貼息、土地出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優惠政策。德國為了發展低碳經濟和可再生能源,先后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供暖法》,并成立專項基金對中小企業的節能改造措施提供資金支持。英國政府為鼓勵企業使用燃料電池、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和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提供咨詢幫助與資金支持,從根本上解決了低碳技術改造中的資金缺口問題。
(四)促進就業,提高人才技能
英法德三國都非常重視就業問題,通過提高人才技能,促進下崗人員再就業。一是通過出臺法律法規約束企業。如法國要求企業在解雇員工時,要承擔“提前通知工會、與員工進行調職談話、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等義務。二是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為失業人員提供幫助。如法國通過“全國就業投資基金”、國家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等措施,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提供必要的資金幫助。在德國,企業員工培訓費用的70%由政府承擔,同時對創造新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其創造崗位所需投資15%的補助。[2]三是政府出臺促進就業優惠政策,旨在提高人才技能。如法國在洛林創建企業創業園,主要是扶持下崗職工創辦小企業。
三、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對策建議
自2001年阜新被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開始,我國利用十多年的時間對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轉型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嘗試。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具有數量多、問題重、差異大、矛盾復雜等特點,因此必須在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城市自身特點出發,實現成功轉型。
(一)加快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
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的首要環節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保證各經濟主體利益最大化。一是要培育多元化的市場運行主體,放寬市場準入標準。進一步推進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塑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經營運行機制。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吸引外資企業共同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加強要素市場建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要大力發展地方商業銀行和各種經濟成分的金融機構,積極培育和發展會計、律師、評估、咨詢、代理等社會中介機構。三是不斷完善法制環境。有序的市場經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要不斷填補法律法規漏洞以及營造公正的執法環境。
(二)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資源型城市轉型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一是制定資源型城市轉型扶持政策。國家應制定相應的產業引導政策,以確保產業政策與城市政策的統一。政府還要出臺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專業領域的政策,要制定專門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鼓勵資源型城市企業的轉型。二是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直接困難是資金不足。政府部門除了要保證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對于金融機構存差過大、資金外流嚴重的地區以及轉型發展的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要給予重點資金傾斜。
(三)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環節是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應遵循市場化原則,用高新技術改造嫁接資源型產業和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堅持量力而行的方針,采取漸進式戰略。
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造提升現有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的發展模式,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為經濟活動的準則,強調“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流程。資源型城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倒逼”資源型企業對資源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可以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相關產業。真正實現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
二是鼓勵發展現代農業。資源型城市可以憑借現有的特色農業資源和資源工業的加工優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大農業投入中的技術含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發展低碳農業,推廣有機肥料的使用,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降低化肥和農藥對土地和環境的污染程度。發展特色農業,資源型城市根據自身農業布局特點有針對性的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高科技農業等,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
三是加快發展新興第三產業。我國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大都相對滯后,在經濟轉型中可以將發展新興第三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切入點。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就業容量大的優勢,改變以往單純發展傳統服務業的思路,增加第三產業的科技含量,著重發展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實現資源型城市優勢產業的擴散和轉移,形成新的優勢產業群。
總之,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根據本地區擁有資源的開發程度而定,發展特色產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應以特色求發展、靠特色創優勢。
(四)改善生態環境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環節是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先治理、后增長”的原則,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綠色GDP已經成為對各級政府的考核標準,生態環境狀況已然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要改變以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思路,著力促進礦區恢復整治、土地復墾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彌補生態環境的歷史“欠賬”。二是把堅持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建立資源集約型的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
(五)解決民生,促進就業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要環節是解決民生問題。資源型城市應根據自身發展現狀,全面落實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一是鼓勵企業招收下崗職工,二是鼓勵支持下崗人員自主創業,三是政府組織多種多樣的培訓。共同推動下崗人員再就業。
注釋
{1}牛瑾,英法德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之路[J],中國中小企業,2012(1)。
參考文獻
[1]侯明,張友祥.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12(8).
[2]孔微巍,劉仁香.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2012(7).
[3]杜永紅.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戰略模式的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2(4).
[4]閻曉.論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J],經濟視角,2012(2).
作者簡介:劉冰(1980-),女,漢族,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