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莉
作為開發區一所普通的義務教育性質的初級中學教師,近十年來,我從工作中明顯感受到我們學校的生源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本地生源劇減——十多年前,學生以本地生源為主,偶爾班級上有那么幾個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十多年后,學生以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為主,偶爾有幾個本地孩子。
這種變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據我了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①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本地人口的出生率持續維持在低水平,從客觀上導致本地生源的逐年減少。②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外來務工人員攜帶著子女大量涌入。長三角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勞動力,而江蘇省在教育上對外來民工子女采取了與本省籍貫人口一視同仁的政策,外來務工人員都盡可能帶著孩子一起打工。只要力所能及,就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③本地學生都集中到少數幾個所謂重點學校上學。當地的家長們更愿意讓自己的子女和當地孩子在一起。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差異與溝通問題,換句話說是基于風俗文化的相互認可度,但我不認為這是出于歧視。若是如此,那么現在當地人與外地人通婚逐漸增多的情況也就不會發生。而另一個原因下文將涉及。
這也就形成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在校園里,原來只是在課堂上使用的普通話成為日常交際用語;你能遇到不同地區的孩子,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那么,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從近幾年的中考來看,開發區的情況值得思考。如果以每門課程的平均分為教學質量的參照,學校的排名有時落后。若還是以中考作為參照,那么十多年前還是本地生源為主時,學校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現在看來幾乎已成為了曾經的神話。
十幾年來,我們整個教育系統招錄的新教師學歷很高,而且數量極少,可見教師的構成總體上穩定并且素質上有所提高,而教師的工作依然一如既往努力敬業,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當前的教學效果明顯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也許我們該把目光投向學校年年迎來送往的學生身上吧?但同時另一個問題隨之產生:這種生源的變化在全市普遍發生,不只是出現在特定的范圍和地區,那又為何幾個學校的教學從學生成績來看再也難以達到曾經的水準呢?
就本校的外地學生的家庭情況來看,當地發達的鋼絲繩產業為他們的父母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雖然又苦又臟又累,而且有工傷的風險,但薪水很高,并且只要肯吃苦,產量越高所得越多。江蘇南通地區的教育水平也不低,這讓這些打工者只要有可能就盡量把自己的孩子帶出來,隨身照顧,以避免孩子成為辛苦孤獨的留守兒童。孩子在身邊,也解了自己的思念之苦。
從平時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家長們對孩子都有著各自的期望和無限的愛。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影響深遠。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同樣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能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還是由他們自身的能力所決定。只能在鋼絲繩廠從事又苦又臟又累工作的工人,作為父母,他們自身素質的原因不能給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長遠的幫助。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僅限于在校讀書不惹事,早點畢業早點掙錢。所以,曾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初三畢業班的學生晚上回家后去餐館端盤子、去理發店學理發,而這原本是他們努力學習以迎接中考的時間。也曾經有這么一位家長,當他看到孩子帶著同學回家,就買酒買菜好好招待,然后送孩子和同學上網吧,讓他們一夜通宵上網。而從家長的身份和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主人的熱情大方顯然是不合適的。
雖然孩子在身邊,辛勤勞作早出晚歸的父母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關系,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孩子在異鄉的另一種形式的“留守”。父母跳槽換了工作,孩子的轉學一時難以辦成,于是父母去了另一個地方打工,孩子則獨自留下來求學。其中有個學生,上初三的他帶著自己上初一年紀的妹妹生活,做飯洗衣都包了。父母不放心孩子,給了個聯系用的手機,這個手機更多的用處卻是上網與游戲。他參加中考,最后一天就是他一個人遲遲不到集中地點,連他的妹妹也沒有上學。老師追到他家,發現原來是睡過頭了。還有些甚至是無法意料的傷害。有個小女孩文靜可愛,而且學習努力。然后忽然停學了一陣子,說是病了,后來又過來上了幾個星期,最終還是轉回老家讀書。為她的離開當時只覺得不舍,后來才知道她的遭遇。她父母上夜班,她家租住的房子半夜遭劫,女孩獨自在家被強暴,更不幸的是她后來懷孕了。我們都無法想象這件事給她和她的父母帶來怎樣巨大的傷害。這么多年過去了,希望她們一切安好,走出陰影,開始新的人生。
父母不懼辛勞把孩子帶著,這些孩子在學校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毋庸諱言,有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學習情況不太理想。
從學習基礎來看,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原因對他們影響很大。第一,教材編制不同。現在全國不同的地方采用的教材不再統一,雖然課程標準要求是一致的,但知識點呈現的方式與順序有差異,這樣異地求學就有了某種不契合。第二,他們的學習經歷復雜。有個孩子在老家開學比較晚,跟父母出來以后在本地的一所小學上學。似乎在老家上學年齡的大小不是很突出,然后到了這里他的父母一看,相比較當地嚴格按義務教育要求入學的兒童,自己兒子的年紀好大。于是小學四年級上完,就到一所中學報名入學上初一了。孩子能寫一手漂亮的字,但中學的課程對他來說是天方夜譚。所以,他能做的也就只能是調皮搗蛋,無所事事。另外,還有四兄妹的經歷也很特別,大姐和三弟上初三的時候,二哥和小妹開始上初一,而大姐初中畢業時已經21歲了。四兄妹一開始并不是全部在父母身邊的,先在老家是留守兒童,后來父母有了能力才全部接了出來。第三,缺乏系統學習。這點和前面兩點有一定因果關系,特別另列出來。有個男孩,理科成績非常棒,但他的英語成績很差。他在老家讀的小學,沒有學過英語,上初中了父母把他接了過來。而這里的小孩子,在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對這個聰明的男孩來說,這四年的差距已然成為了求學道路上的天塹鴻溝,最終他的中考就砸在了英語上面。還有個女孩,父親的工作是拆房子,哪里拆遷了,他們就去哪里拆房子。拆完這一批,就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女孩跟著父親不停搬來搬去,不停換學校,時間長的也許能在一個學校呆一學年,短的只有一個學期。所以,這樣的經歷讓她沒有完整系統地學習的可能。
這些不是從小跟著父母長大的孩子,有的并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宣傳畫里看到的那樣充滿對知識的渴望。有的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跟不上學習進度,達不到學習要求,沒有了學習的動力,結果就是厭學、反感一切學習。極端的有一例:有幾個男生連廣播操都不愿意學,更不愿意做。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名言道出了學習是辛苦的腦力勞動。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學習對有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小孩子精力旺盛,上學熬時間當然無比痛苦,因此違紀現象較多。跟不上課程,上課聽不懂,就睡覺、發呆、講話或者做一些無意識的小動作,作業不會就抄作業;有的安安靜靜看課外書,比如玄幻修仙之類的暢銷書。從教育角度看,這些書幫助不大而且很無聊,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小孩子是非判斷能力弱,模仿性強,破壞性也很強。課間休息他們的活躍與上課的無精打采呈現鮮明的對比,走廊里常常傳來消防栓門和安全出口指示牌玻璃的碎裂聲。這樣的學習氛圍,也是本地有的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做同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怕學習不好,怕被帶壞了。但他們身上那種極強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被細心呵護的孩子所缺乏的,而且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在走廊上掛的畫一直完好無損。
由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情況和表現,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問題。
第一,關于他們的學習。我們目前用過于功利現實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考核學校的教學成果,那么在分數這把尺的衡量下,容易造成他們由于成績不佳而遭到過多的否定,本已不易的求學卻讓他們把自己打入了失敗者的行列。那么,我們所追求的所謂學好的標準是否對所有人都合適?
第二,對他們來說,受教育是義務和權利。不過,有時他們看不到周圍現實生活中因為受教育而改變命運的實例,相反卻存在因教受窮的故事。我想這也是他們對讀書不上心的一個原因吧。而在今天,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所有人都沒有別的選擇。教育該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追求人生的幸福?
第三,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他們隨父母漂泊,以后的人生道路終究會如何?從父母身上孩子們也許能學到辛勤與不懼勞苦,或許根本成了反面教材,他們不屑于如此辛勞。現實其實非常殘酷,由于偏見歧視、生活方式、語言甚至氣候等各種風土人情的差異,使得任何人在異地的融合過程困難到不可想象。有勇氣走出故鄉外出打工的人都是當地的優秀人才,回頭來看,今天的發展很多的時候是超越了原本的范疇。當這些孩子無法回歸故土,原本維系他們生活的傳統已然難以再繼,那么未來的路又將在何方?故鄉對這些孩子如此遙遠,將來是延續父母的打工之路,在異鄉做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的“泊客”?故鄉還回得去嗎?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是我的學生,我無法把眼光從他們身上忽略掉。我的觀察,我的思考,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重視他們,讓他們早日走上光明的成才之路。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