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鴻燕
馬云說: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新鮮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
教研模式的轉型也算是當今教育的一項創新性決策。教研工作轉型能使學科優秀教師參與到全市的教研活動中來,實現教研從單研向群究的過渡;能打破教研部門和基層學校的空間界限,實現教研從機關向基層的延伸;能讓基層學校上下聯動,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實現偶遇與聯姻的拓展。教研工作轉型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而在這一過程中,微信平臺的出現和使用,成為了教研轉型的助力武器。
社會正邁入“微時代”——“微博”“微信”“微電影”;教育也邁入一個網絡教研的新時代——幕課、翻轉課堂、微課程、微教研……一個又一個時尚的名詞相繼出世。“微時代”和網絡時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微信的華麗出場,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型交流和獲取知識方式的同時,我在思考該項新興的技術能否在教育研究領域派上大用場,會不會給教育領域帶來或大或小的變革。基于這些想法,我進行了運用微信平臺創新教研模式的探索,并收獲了以下幾點心得。
一、微信成為教研中快捷的交流平臺
大慶教師進修學院小學英語教研部以教研創新為突破點,嘗試開通了“大慶小學英語”(訂閱號EnglishDQ)公共微信服務平臺,該平臺已經成為除qq群組、網絡教研之外的又一個新型的基于手機的移動互聯信息交流平臺。線上網絡教研,線下微信互動,使我們整個教研體系更立體,教研形式更多樣,教研內容更豐富,教研對象更廣泛。通過微信平臺我們可以將小學英語教研活動的過程、亮點和場面,以近乎現場直播的效果隨時隨地發布到全市相關教師的手機里,取得快捷、高效、便利的效果。通過微信平臺我們可以快遞教育資訊,傳播教研信息,建立互動平臺,分享心得經驗,從而助力大慶市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
在研培活動中,為了保障我們的培訓質量更符合廣大教師的需求,使小學英語教研的發展更具開放性、針對性和可持續性,我們也會適時地問“需”于教師。例如開學前期,我們會在微信平臺上發這樣一條信息“又是一個新的學期,各位老師,你們準備好了嗎?我們在并肩行走,您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服務內容,您對教材培訓有什么困惑或是建議嗎?我們期待您的回復。”這樣一個小小的信息,卻是一次有效互動的發端,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實現訂單式的教研培訓活動。
二、微信成為教師培訓的創新平臺
以往的研培活動中,有很多弊端,培訓時間短,很多問題不能一一及時對癥解決,教師們有很多問題在培訓中和培訓后無法與教研員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會上的互動的環節,由于人員過多、老師們自身各種顧慮等等,致使培訓現場當面溝通效果不佳。為此,我嘗試了在教師培訓中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培訓前,我們先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培訓內容的訂單征集,然后將會議流程及授課者的教案和ppt課件上傳到平臺上。進場時,教師們只要對著二維碼進行掃描,就能瞬間進入到微信平臺,方便教師培訓時或培訓后進行個性化學習與咨詢。不但避免了印發教案紙張的浪費,又可以實現現場的實時互動,答疑解問,實現研培形式的現代化。對于想提問但是打字不快的老師,可以建議老師們用手機拍下寫在紙上的問題并發送到“微信群組”中,也可會后語音留言,實現與培訓教師和聽課教師的良好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微信教研讓教師們樂于教研,也在教研中受益。與傳統教研形式相比,微信教研可以變被動接受于主動參與。教師們聽課后圍繞各自的聽課情況,積極開展“微信互動評議”活動,評議形式靈活多樣,或點贊,或吐槽,或質疑,或解疑,或分享相關資料……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討論異常激烈,氣氛融洽,同時實現資源共享。
三、微信成為教研成果的展示平臺
據調查,很多老師的職業倦怠都是從缺少關注開始的,而這種缺少關注主要源于缺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所以,我們打算把大慶小學英語微信平臺作為小學英語學科教研活動的一個展示推廣窗口,及時有效地發送各學校的學科動態,把老師們的優秀課例、視頻進行宣傳推廣。同時,每個人在朋友圈內的點贊、轉發,對學校、老師本身也是一種宣傳、評價和促進。我們也會把一些前沿的教育信息、教學理念、優秀微課程等在此平臺上發布,使微信教研超越時空約束,讓教師敢于教研,樂于教研;讓教研活動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能容各種教研話題;讓教師工作有熱度,有濃度,有力度,能納各種學術思想。
教研轉型,我們行走在路上,運用微信平臺推動教研模式的轉型,正以其高效性、靈活性、便捷性、即時性等優勢,成為我們助推教研轉型的又一創新工具。創新,意味著改變,也意味著風險。創新需要克服思維定式,需要勇氣。讓我們以大膽嘗試,勇于擔當的魄力,帶著對教育的堅持,對教育前景的向往,帶著對教研工作的執著,一起為“創新”點贊!
(黑龍江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