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孟朔
摘 要:愛國主義是激勵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和中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愛國情懷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成長、成才的情感和思想基礎。面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高校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實行愛國主義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國內外重大事件相結合、與推進改革開放相結合、與師德建設相結合,積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新的內容、途徑、方法和機制,努力開拓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關鍵詞:愛國主義與愛國情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成長成才
面對開放的國度,面對思想文化更加激蕩的新變化,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愛國主義作為激勵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和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擁有崇高的愛國情懷,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大學生真正成才的基石。
一、 愛國主義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情感和思想基礎
愛國情懷是熱愛祖國、忠誠祖國、建設祖國、獻身祖國的感情、胸懷和精神。愛國情懷就是愛國主義情懷。正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人類在社會生活的早期,隨著定居的鄉土生活的發展,自然產生一種愛故鄉的感情,這種感情后來隨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逐步發展成為明確的民族意識和對祖國的愛。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包括在道德方面。這種愛國主義情感,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現為國家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奮斗精神。愛國情懷何以成為大學生成才的基石?
(1)從大學生的社會屬性看,其愛國主義情懷是由其作為具體人的民族屬性和國家屬性所決定的。社會意識總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存在的基礎之上,并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當代中國大學生,從小就使用祖國的語言,學習祖國的文化,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和習慣,個人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2)從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看,愛國情懷不僅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而且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條件。唯物史觀告訴人們,主客體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實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則是主客體關系的核心。對待這種關系的態度決定著對待國家之間、國家內部成員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態度。愛國主義盡管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要求,但作為對待個人與國家價值關系的態度,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種價值觀視民族與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義務高于權利,個人只有融入社會、國家,才能有所作為,實現人生價值。
(3)從知識與修養的關系看,愛國情懷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具有可繼承性和可習得性,成為人們在生產、生活、工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工具。修養指的是人們思想道德、品質、品格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經過鍛煉和培養而達到的一定水平。愛國情懷則是修養的最重要的內涵。
(4)從大學生的特殊屬性看,愛國情懷是其擔當崇高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我國正在步入知識經濟社會,這是建立在人的素質和能力基礎上的社會。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人才資源十分重要。人才資源在各種資源中居于主導、決定和統領的地位,是第一資源。人才在推動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將落在當代大學生肩上。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1)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精神支柱產生沖擊。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擴大,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環境。它在給高校學生提供色彩繽紛的文化體驗的同時,有時可能也把它承載的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進校園。
(2)經濟社會轉型給大學生價值觀念帶來深刻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還未完全建立、成熟起來。 因此,一方面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念受到根本性的挑戰,另一方面新的價值觀念尚未形成。具體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對個人物質利益需求的肯定,引起對公平競爭的肯定,引起對效益原則導致合理收入差距的肯定,這是歷史的進步。
(3)網絡的發展與利用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形成雙重效應。當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既便捷又廉價的學習方式、通訊方式和娛樂方式,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學習、交往、娛樂甚至語言的方式。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取各類信息、知識。有些學生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已經超過主流媒體和我們所進行的日常教育。
(4)長期和平環境對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帶來弱化作用。生長在共和國和平環境中的大學生,學到的、聽到的都是歷史上的戰亂,加之國防教育有時放松,普遍存在“太平無憂”感。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愛國主義教育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深厚感情,首先來源于對祖國歷史、民族文化、國家發展的深刻了解。大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愛國主義知識,但按成才的要求還很不夠。高校要制定愛國主義教育總體規劃,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和計劃性,并針對各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明確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重點,全面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2)愛國主義教育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是趨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體。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僅靠單一的課堂教育不易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還必須開辟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建設一流的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需要。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4)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國內外重大事件相結合。進入新世紀,國際國內形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在諸多因素、諸多矛盾交織發展的情況下,對人們產生較大沖擊影響的國際性的事件可能發生。這些事件大多包含著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5)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推進改革開放相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必須實行改革開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開放與愛國主義是貫通和統一的,改革開放是國家民族前途的命脈所系,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因此,開展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要緊密結合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6)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師德建設相結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正如鄧小平同志 1978 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高校教師不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和推動者,而且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大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立志向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極易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唯有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范,才能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成為大學生立志報國、奉獻人民的引導者。面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勢,應重點從四個方面加強師德建設:一是要愛國敬業。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本職工作,忠于人民教育事業,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影響學生。二是要為人師表。堅持言教與身教相結合,既注重言教體現理性的育人功能,更注重身教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弘揚正氣、抵制歪風,以“求真知、做真人”的實際行動和道德風范影響教育學生。三是要與時俱進。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積極探索辦學治學、教書育人的新途徑、新機制,不斷攀登教學科研的新高峰,引導學生爭做創新型人才。四是要尊重學生。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法教育學生,在尊重學生中啟發學生,在幫困解惑中引導學生。特別是對家庭困難學生和學習成績較差學生,每位教師都不應歧視他們,而要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通過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心理輔導等多種途徑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成才,從而找回他們的尊嚴和自信,體驗黨和國家的溫暖,激發強烈的愛國報國之情。通過加強師德教育,強化師德培養,建立師德規范,嚴格師德考核,切實把愛國為民為基本內容的師德建設放在教師工作的首位,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河北邢臺學院)
(來源: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