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瀅
【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對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簡述貨幣政策地區效應理論與我國經濟區域劃分歷程。通過最優貨幣標準,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影響的區域差異性。
【關鍵詞】貨幣政策 產業結構 最優貨幣區
貨幣政策是建立在總量調節的一種宏觀經濟政策,從宏觀層面調節國家經濟,具有明顯的統一性。但是由于每個國家的經濟產業機構與生產水平是不同,每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也存在差異。所以貨幣政策這種統一性政策難以兼顧到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導致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面對貨幣政策沖擊時會出現不同反應。這種區域差異性會對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一、貨幣政策地區效應與區域劃分
貨幣政策地區效應是指統一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不同區域的實際經濟變量的影響效果大小。定義的出發點有兩個:其一是貨幣政策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發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將貨幣政策的實施結果與各分區的經濟產值狀況與不同產業結構發展狀態等信息聯系到一起,就可以反映出貨幣政策的地區效應。其二是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建立在貨幣政策有效性上。傳統觀念認為貨幣政策有效性由是否影響系統的產出,影響是不是穩定的,以及貨幣當局是否能夠控制貨幣供給量,三個方面決定。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穩定物價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若貨幣政策缺乏有效性,設定任何貨幣政策都是沒有意義的。
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以促進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縮小與他國之間的經濟差距,制定了率先發展部分區域經濟的經濟戰略計劃,將我國劃分為內陸經濟區與沿海經濟區。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傳統的區域劃分方法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的層次性,促進內陸地區經濟水平提高,對我國經濟區域進行了重新劃分,形成東、中、西與東北地區四個區域。
二、貨幣政策影響的區域差異性
(一)最優貨幣區角度分析
最優貨幣區是指一種最優的地理區域。在這個區域中,其常見支付手段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者幾種貨幣之間存有無限的可兌換性。在經常交易與資本交易中,兌換匯率通常是保持不變的。但是在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是浮動的。我國的通用貨幣是人民幣,不存在其他與人民幣之間有無限可兌換性的貨幣。最優貨幣的后一種情況常出現在使用歐元的國家。
造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基礎原因是地理位置限制與歷史長期發展結果。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著重打造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忽略中西部發展。導致各區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從一個簡單直觀的數據現象就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全國從東往西價格逐漸下降的階梯式房價。東、中、西、東北地區在產業結構、經濟開放程度、金融體系構建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本部門結合最優貨幣標準,主要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標準與產品多樣化標準判斷我國是否是最優貨幣區。
1.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標準。生產基本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與土地。首先從資本角度觀察我國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在經濟政策的引導與地理位置優勢發揮,我國東部地區的資本量遠高于其他地區。迫于壓力與追求經濟增長,政府對資本外流進行了干預與約束。觀察我國地區間的勞動力流動,勞動力市場又受到戶籍管理制度、外來人員管理條例、政府對某些行業設定了就業準入限制等眾多因素影響,我國勞動力的流動性也缺乏效率。雖然我國的戶籍改革活動仍在不斷進行,各城市的戶籍政策也在不斷改革中,但是收效甚微。例如經濟發達地區擔心開放戶籍管理,外來人員會占據地區的教育資源,從而影響地區原住戶的利益。出于種種考慮,戶籍改革活動收效甚微,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東部地區為勞動力凈流入地區,中西部為凈流出地區,流動人口絕對值較大,但是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受到我國土地政策顯示,我國土地不能實現自由流轉,而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限度也非常小。因此生產三要素角度來考慮,我國離最優貨幣區有較大的差距。
2.產品多樣化標準。凱南提出的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基礎是產品多樣化標準。凱南在《一種折衷主義觀點》一文中提出以產品多樣化作為確定一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此條標準也被納入最優貨幣區標準中。“一個國家生產多種多樣的產品,也將出口大量的不同產品”。能夠較其他國家更好地抵消外部沖擊對于就業和產出的影響。
衡量產品多樣化,通常選用產業結構指標(各產業產值與當年GDP之比)衡量。
通過產業結構對比數據,就會發現我國四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依賴的產業結構并不相同,其產業結構側重點也不相同。在四個地區中地位最高的是東部地區,主要發展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近年來,為了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獲得較好的效果反饋。而且多年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影響下,東部地區已經形成眾多以工業為主要中心的經濟圈,具有較高的工業化水平。但是其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在四個地區中比較低。
中部位于我國內陸中心,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料材料基地,對推動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限制,造成中部地區的經濟狀況較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原材料與能源工業,為其他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動力,其工業發展較東部地區緩慢。
西部地區的優勢與中部地區有些類似,經濟發展重點也是原材料與能源工業。東北地區本身具有深厚的重工業生產基礎,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重心放置在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逐漸衰落,工業產品在全國工業產品市場匯所占比重也在越來越低。其他產業發展也較緩慢。
三、總結與思考
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貨幣政策對不同產業產生不同沖擊效果。例如對于資本要求較高的產業,貨幣政策的微小變化都可以對它產生巨大沖擊力。通過最優貨幣政策標準分析,我國并不是貨幣最優區,仍需要不斷努力,促進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斌.貨幣政策沖擊的識別及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2]曹永琴.中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