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概念是聯合國在“2005國際小額信貸年”推出的。普惠金融體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以小額信貸為核心,同時涉及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的農村金融政策“新方法”,強調應把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小額信貸納入正規金融體系,從而把那些被排斥于傳統金融服務和整體經濟增長軌道之外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納入農村金融服務范圍并使他們分享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福利改善。
中國十分重視普惠金融的構建與實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都提出了“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服務”的具體要求,對“三農”的支持與投入上不遺余力:為了解決農民在生產中所需資金的不足,自2001年開始,在全國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作為一項特殊的金融工具,旨在降低農業貸款門檻,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抵押擔保難的狀況,采用“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方式,為農民發放生產性貸款,手續簡便,不需要抵押擔保,按照“廣覆蓋、深受惠、長相助”的普惠金融理念,為弱勢群體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務,是一項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惠農政策。但從實踐效果來看,雖然該項業務已惠及到廣大農村千家萬戶,但反映到部分地區、部分農村信用社,還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金融工具作用,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一、影響農戶小額貸款發揮正常效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在推廣使用過程中,由于農戶認識和了解不足,信用觀念和法治意識缺失,導致貸款逾期
有的農戶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以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國家的政策性扶貧手段而不是商業銀行經營性的金融服務,以至出現了極少數不具備貸款條件的農戶持身份證到當地農村信用社強迫貸款的極端現象;有的農戶信用觀念淡薄,存在賴賬心理,認為貸款是國家的錢,不借白不借,貸款到手后抱著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的觀望現象,以種種理由推諉,不按時歸還,一旦出現經營上的困難或與政府機構發生矛盾更是借機不還。
法律意識不強、違規用貸,突出表現為因大量代借而導致的頂名、冒名、假名貸款行為。有借款資格、有授信資格的農戶虛報借款用途,立據為他人借貸,將貸款轉給他人使用,由于這類貸款極具隱蔽性,形成農村信用社貸款監管盲區,導致貸款“化整為零”、“壘大戶”等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借款人轉讓了貸款使用權,責任心喪失,不承擔監管和催收義務,一旦實際用款人在貸款使用上出現意外,因為無法落實還款責任而形成風險。
還有少數信貸人員存在“吃、拿、卡、要”現象,缺乏金融工作者應有原則和立場,首先淪喪,內外勾結,縱容遷就違規行為,人為造成操作風險,帶來大量頂名、冒名、假名貸款,形成了一個小范圍內壟斷金融服務的小群體,使貸款回收不利,危害不可小視。
(二)由于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大、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造成的貸后管理缺失,形成貸款逾期
近幾年,由于城市建設步伐加速,農村人口大量涌進城市務工,“空巢現象”普遍存在,有的農戶貸款后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年初走年末回年中不見人,有的農戶甚至舉家外遷查不到下落,給貸款催收和管理帶來極大困難。客觀上造成了農村信用社對失信農戶無法進行有效制約,妨礙了信用環境和經營環境的優化,造成貸款損失。
另一方面,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具有金額小、利率低、戶數多、分布廣等特點,加上農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基層農村信用社又普遍存在信貸員力量薄弱,工作量大,管理地域廣的情況,加上信貸員實行崗位輪換制,要求按限期交流,在一這程度上存在“新官不理舊賬”現象,導致催收管理難度大、成本高,后續銜接差,影響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廣、使用,也難以保證順利回收。
(三)經濟環境以及天災人禍造成的“三農”抗風險能力差,直接影響到貸款質量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一些相對不發達、不活躍地區,由于缺乏支柱型產業和特色產業,沒有足夠帶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仍以傳統農業為主。而傳統農業以分散經營為主,存在小戶單干、盲目生產、市場信息不對稱等現象,很容易與市場需求脫軌,導致貸款無法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
另外,農業本來是弱質產業,極易愛自然環境影響,天災人禍的現象往往無法避免,導致“三農”抗風險能力差,一遇到災年或者項目選擇不當,直接導致貸款回收困難。加上目前我國涉農保險業務發展尚屬起步階段,存在農業保險立法缺位、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難以為繼、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無法滿足、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導和扶持的現象,客觀上加劇了農業的高風險性和農村信用社的趨利避害性。
二、怎樣才能做好、做足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這個品牌,使農村信用社更好地實踐普惠金融,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改善農民信用觀念、提高農民法治意識是實踐普惠金融的首要前提
農村信用社要面向廣大農村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使農民認識到人權,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因為普惠金融下農民獲得貸款等金融服務的權利也是實現自身權利的一種形式,要珍惜屬于自己的權利,并理性運用。還要大力宣傳、深刻認識到與權利并重的義務,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加大對貸款違規使用和違約行為的制裁、懲罰力度,使“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觀念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
與時俱進加強業務宣傳,不斷充實和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內涵,使農戶小額貸款的政策、原則、意義廣為人知、家喻戶曉,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的責任心和榮譽感,最大限度減少普惠金融下的信用風險。
(二)提升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水平是實踐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礎
農村信用社由于其特殊的社會身份和機構分布特點,自然而然承擔了推廣普惠金融的重任,其自身只有更新思想理念,找準經營定位,加強內部管理,努力提高經營水平,才能有效發揮潛能,做好金融服務。
要提高員工素質,通過推廣“陽光信貸”規范貸款流程,加強社會監督,增強辦貸透明度,切實防范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操作風險,為廣大農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加強員工道德風險的防范,通過警示教育和規章制度的約束,提高員工的道德水準;推行問責制,加大對違規違紀行為的追責力度,從源頭上避免道德風險。
積極開展金融創新,進一步細分市場需求,開發新的涉農貸款產品,以個性化、差異化、豐富多樣的產品拓寬農戶增收和融資渠道,并運用信貸杠桿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與市場對接,增強項目搞風險能力;要充分利用好現代化金融工具,加大自助存取款機和POS機的布設和推廣力度,消除盲區,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卡業務辦理流程的開發和完善,使農民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利用政策引導、實施財政補貼是實踐普惠金融的巨大動力
由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管理難等特點,根據世界銀行測算,金融機構開展此項貸款年利率不低于25%才能盈虧平衡,而目前農村信用社該項貸款利率多控制在基準利率上浮70%以內,因此多數農村信用社因為特殊的支農使命,在支農業務上形成大量賬面虧損和潛虧,造成了農村信用社承擔支農義務與獲得的經濟回報不相襯的尷尬局面。雖然,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經常出臺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但相對農村信用社辦理支農貸款業務的風險和虧損,依然是杯水車薪。只有加大優惠政策扶持和補貼力度,給予農村信用社更加寬松的發展空間,減少因為政策性支農帶來的副作用,才能加強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鞏固其支農主力軍地位。
(四)建立科學的農業保險體系是實踐普惠金融的必要保障
農業因為是弱質產業,面臨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不可避免的市場風險,具有“周期長、風險大、回報低”的主要特征,因此,要想解決農村信用社的后顧之憂,必須構建經營形式豐富、支持多渠多樣化的農業保險體系作為保障,為農村信用社撐起一頂“庇護傘”,有效減少產業風險,最大限度減輕農村信用社的負擔,降低農村信用社在落實支農服務、推廣農戶小額貸款中形成的資金損失,才能不斷保持其服務“三農”的實力,增強其對加大農業投入的信心,更好地實踐普惠金融。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要有效運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這一特殊金融工具在金融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必須堅持“因農而生,隨農而變,為農轉型,助農富強”的使命,努力尋求社會公正,將弱勢群體也納入經濟增長軌道,在農民既無財產抵押又無有效擔保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支農支小,扶微扶弱,并使其公平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達到社會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和理想,使普惠金融的成果惠及中國大地。
作者簡介:趙鳳霞(1971-)女,漢族,內蒙古寧城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經濟師,就職于內蒙古寧城農村商業銀行三座店支行。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