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石林
【摘要】在我國金融業市場競爭中,隨著城市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商業銀行迅猛發展,使得銀行同業間的金融競爭也異常激烈。但是,在社會發展的信息時代,以財付通與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方式正在異軍突起,直接影響著銀行金融生態,極大的沖擊著我國銀行曾經很難撼動的支付方式與交易媒介等金融功能。本文主要分析與探討了互聯網時代下的金融創新與銀行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銀行變革 金融創新 市場競爭
一、互聯網時代下的金融創新
現如今,我國和世界金融市場之間越來越具有較高融合度,不管是激烈動蕩的宏觀經濟大環境,或者是日新月異的信息層面,或者是不斷升級的消費者微觀偏好,都對我國銀行業產品多樣性與服務現代化提供更為嚴格與苛刻的要求,金融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從未像今天如此深入、廣泛,特別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近些年異軍突起,且跨界創新更是層出不窮,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3G移動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漸向社會生活與生產各個領域滲透。而只有創新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才是持續、健康發展銀行業的永恒動力,才是緊追時代形勢的根本之道,機制、理念與人才是金融創新的基礎與核心。若不更新理念,那么創新源泉就不存在,若不落實機制,那么推進創新就是無稽之談,若缺乏人才,那么創新就僅僅會在理念層面上停留[1]。就內容而言,金融創新包括服務、產品及管理等各個領域,而產品創新被成為金融創新的根本,其主要原因是銀行生存和發展以產品為其根本載體,不同于企業重視價值和使用價值同意統一的有形產品,互聯網時代下的銀行產品屬于服務和價值相統一的無形產品,也就是說,只有將極致、理念與人才這三方面合理充分發揮出來,使金融產品能夠保持其永久不衰的生命力,那么,銀行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才能應對自如。
此外,要想做到金融創新機制的不斷健全與完善,還應該具備反饋機制,也就是說,必須構建產品創新評價機制;將“以客戶為核心”銀行創新理念樹立起來,堅持“一切為了客戶,一切為客戶服務”的原則,并將綜合效益與市場評價當作衡量金融創新的重要依據,對產品創新實施動態改進。首先,必須從質量與數量兩領域,對顧客有效需求力進行辨識與評價,尤其是銀行分行對客戶潛在需求進行充分挖掘的能力;其次,必須構建產品后評價機制,應該從投產產品后的收入、銷售及客戶反饋等對產品創新效果進行評價;再次,從質量與數量兩領域,對銀行總行對整合客戶需求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構建銀行投入產出綜合評價機制,根據銀行投入產出具體情況判斷市場可持續性與產品盈利潛力,以此為銀行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二、互聯網時代下實施金融創新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應該以客戶需求為根本進行服務創新與產品創新
應該將客戶體驗、需求以及感受作為銀行實施產品創新的根本與基礎,禁止為自己創新、禁止閉門創新、禁止為創新而創新。而且銀行還應該依照客戶細分需求的差異性,為其提供綜合性、差異化金融服務,以此打造銀行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銀行特色。
(二)應該嚴格把握監管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確保創新是業務監管和發展粘合劑
從根本上說,適度銀行金融創新可以有效推動我國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但是,如果超出金融監管應用范圍,其金融創新就會轉化成脫韁野馬[2]。所以,從大局出發,禁止銀行將監管和創新對立起來,同時也不能以和監管單位對立為代價求得金融創新,應該在確保銀行業務穩步發展的同時,確保金融監管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
(三)金融創新應該有機結合服務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管理創新
金融創新主要由管理創新、產品創新以及服務創新三部分構成,且三者相輔相成,應該確保三者在銀行實踐中同步推進,服務創新可以使顧客享受到應有的待遇;產品創新可以使顧客獲得實惠,管理創新則可以從根本上提升銀行服務效率。
三、互聯網時代下的銀行變革
就某方面來說,金融安全對社會經濟穩定大局有著直接影響。現階段,我國銀行互聯網僅僅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風險控制、監管認定及信用體系等領域存在很多問題,如果盲目求勝會有放大金融與經濟風險的可能性。所以,若要求得互聯網金融的進步與發展,銀行應該從零做起,循序漸進,并于銀行各項業務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健全與完善銀行風險控制及約束機制。第一,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支付中介平臺,并積極和其他具有良好資質的通信運營商、金融機構、企業以及第三方支付企業等通力合作,以不斷豐富互聯網服務內容,將一站式互聯網支付服務提供給客戶。在銀行互聯網支付領域,創建身份認證、實名制、資金安全保障機制以及參與方權責的明確機制是其風險可控制的關鍵;第二,應該構建信用中介平臺,以服務于資產管理業務,通過電子渠道對金融產品實施銷售;第三,互聯網金融機制不僅對銀行信用等級的提升極為有利,而且對不斷健全與完善社會信用機制也有很大幫助。但是,就資金提供和客戶需求渠道而言,在信用體系中,互聯網金融具有更高的有效性與完整性,該體系的創建與完善必須依靠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創新力和傳統銀行經營模式的寶貴經驗[3]。
四、互聯網時代下實施銀行變革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客戶身份認定問題
所謂客戶身份認定,就是如何確??蛻粽鎸嵭浴km然互聯網金融在銀行交易成本與信息透明度領域具有很大優勢,然而,因為在身份認定方面所采用的是非實名制,客戶信息保護機制極為缺乏,導致現階段的網絡信用環境不能有效對接社會信用體系,身份認定環節本身所造成的阻礙對建設信用體系有著直接性影響。
(二)銀行交易真實性問題
銀行通過互聯網所實施的信息交易具有比較高的虛擬化程度,很難考察與驗證其信息真實性。若實物配送和資金流向記錄完全對應,交易額度比較低,則就可控制其交易風險,但是若錢物難以契合,交易金額明顯擴大或者比一般水平高,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考慮到銀行交易真實性問題。
(三)反洗錢問題
在銀行中,互聯網金融虛擬性比較高的現實,方便了洗錢活動,且互聯網在今后極有可能會變成銀行洗錢活動的重要載體,相比于傳統洗錢,網絡洗錢具有較高全球化程度、隱蔽性以及更低廉的成本,若無法有效控制洗錢風險,那么就會互聯網金融就會受到一定制約,使其很難在銀行業務工作中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兆強.透析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續)[J].中國金融電腦.2007(06):148-149.
[2]薛媛.危機過后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方向淺思[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07):132-133.
[3]楊云飛.全球金融危機反思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深化[J].經濟視角(下).2010(0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