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寧
【摘要】“社區銀行”不知不覺中已經滲入我們生活之中,一個面積不大營業場地,幾臺銀行自助設備,2~3名銀行人員,便民的服務配套設施構成了筆者對社區銀行的初步印象,出于對社區銀行這一新興經營模式的好奇,筆者收集一些信息后發現其實社區銀行算是“舶來品”,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等西方金融發達國家,簡單的定義就是小型的商業銀行,主要為小企業、個人客戶服務,決策靈活,服務周到,貼近客戶,一般不發放沒有抵押的貸款,資費較傳統大銀行具有較大競爭力優勢。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社區銀行在我國應定義如下:以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和社區居民的目標客戶群,除了向客戶辦理開戶、轉賬、貸款、理財等傳統基本業務外,還向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的微型經營型支行網點。
【關鍵詞】社區銀行 金融托媒 小區金融 小微金融
隨著金融脫媒現象的發展,許多金融機構都開設了金融便利店、社區銀行,但學術上對于社區銀行的概念還不明確,表面上看,社區銀行除了網點面積小點,人員配置少點外,似乎與開在居民區附近的傳統銀行網點沒有什么區別,那么,社區銀行與各大銀行在居住社區旁邊布局的普通分支行網點是不是一個概念呢?嚴格地說,這兩者有一定共同點,但經營理念則相去甚遠,主要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一、社區銀行組織層級單一,經營機制靈活
兩者都以服務社區為宗旨,后者由于是基于銀行分行體系下的經營型網點,受上級管轄分行的監管,審批流程繁瑣,業務辦理效率低;而社區銀行由于組織層級簡單,有利于相關軟信息的傳遞,從金融產品開發、產品投放市場到產品信息反饋,整個流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管理人員可以據此及時做出經營決策,靈活應變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二、社區銀行扎根于社區,對社區居民及企業較傳統大型銀行的實際需求更為熟悉
傳統銀行走進社區的網點對社區的客戶信息熟悉程度不高,信息不對稱問題經常出現。而社區銀行在審批中小企業和家庭貸款時,不僅要看相關客戶財務報表和財務數據,而且還會綜合考慮社區內這些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成員情況、日常的開銷等個性化的因素,克服了大銀行與小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大大降低了銀行的放貸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三、社區銀行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化與個性化
傳統大型商業銀行的任何一個網點推出的理財產品和服務理念幾乎是無差的,市場定位一般走“大城市、大企業、大行業”的戰略。而社區銀行的發展理念則背道而馳,基于“兩小”的戰略定位,即“小區金融”、“小微金融”,在產品設計及網點布局上更有針對性,客戶區分更為精細,金融產品以及服務創新更加貼近居民及企業的實際需求,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
弄清楚了社區銀行與各大銀行在居住社區旁邊布局的普通分支行網點間的區別,我們再來看看社區銀行在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
作為國內“社區銀行”發展的先驅,民生銀行是最先提出“小區金融”這一戰略的銀行,早在2012年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就多次提及“小區金融”將是銀行一個完美的發展方向,將其與“小微金融”共同構成民生銀行未來“兩小”的戰略方向,提出三年內建成1萬家小區金融網點,并公開表示:“要給高檔小區作免擔保授信,額度為30萬~50萬。”隨后,其他商業銀行也紛紛仿效,試圖從這一新興市場分得一杯羹。一時間國內各大城市出現了商業銀行設立商業銀行的高潮,當時的社區銀行設立監管尚屬空白,在各大銀行在緊鑼密鼓地“圈地”同時,社區金融的風險也在逐步增加,最終銀監會于2013年12月23日了發布《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中小商業銀行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圍、業務模式、風險管理、退出機制等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明確,規定社區支行、小微支行設立應履行相關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持牌經營。社區銀行分“有人”和“無人”兩種模式,其中“有人”網點必須持牌,“無人”則必須自助。
一時間各大商業銀行進軍社區金融的熱情大大降低,各大銀行都在等待銀監局的下一步動作,何時發放牌照成為業內人士的共同關注焦點。現存的社區銀行有的面臨著停業整頓,有的社區銀行則暫時被當作自助銀行網點使用。
社區銀行發展的低迷局面直到2014年6月才得以緩解。據銀監會的公開信息顯示,僅2014年6月17日當天,深圳銀監局就分別批復浦發銀行6家、民生銀行5家的社區支行開業,除此之外,天津銀監局、上海銀監局發放了至少15家社區支行的牌照,其中光大銀行8家,另有浦發銀行6家,渤海銀行1家。據非官方消息統計,截至目前,各地銀監局的社區支行牌照發放總量或已接近千家。其中,民生銀行獲得的社區銀行牌照最多,超過了700張,但與目前民生銀行近4000家的社區銀行網點數量相比,現有社區網點的牌照資源依然緊俏。
由于新辦法的出臺以及牌照的稀缺性,商業銀行紛紛對轄內社區網點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即對于拿到牌照的社區網點根據客戶數量,有的網點設立柜臺并辦理現金業務;有些網點則只設立柜臺但不辦理現金業務;大部分網點既不設立柜臺也不辦理現金業務,維持低成本運行;其余拿不到牌照的網點則以自助銀行形式存在,利用移動技術以及與小區物業合作等方式展開業務。
“社區銀行”一路走來,從無序競爭到規范經營,體現了政府對“社區銀行”發展趨勢的肯定與鼓勵,這也符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要求。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突起,銀行已經逐步意識到了金融服務中物理網點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短板。而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走進社區,將網點開到客戶家門口。從銀行發展策略來看,打造社區銀行戰略將是銀行服務更加精細、準確、周到的一種經營方式,有利于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內另辟蹊徑,覆蓋更多的片區市場,讓客戶服務更加貼心、更為深入的同時,也能搶占更多的客戶市場,并給客戶帶來更大的便利。可以預見,“社區銀行”將在未來中國銀行業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綜合筆者搜集到的數據,結合我國的現狀,對我國“社區銀行”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重點發展零售業務和小微貸款。這主要是由“社區銀行”定位的客戶群體所決定的。正如上述筆者所示,社區銀行的目標客戶群是轄屬社區內的中小企業及社區居民,而針對這一群體最常見的金融業務需求就是零售業務與小微貸款,其中零售業務涵括業務咨詢、開戶、轉賬、理財等,小微貸款則是針對客戶實際需求,在綜合權衡風險與收益的情況下,為客戶開通快速貸款綠色通道。社區銀行由于投入比較小,且運營成本低,能夠以最少的成本滿足客戶的日常金融需求,又能與客戶拉近關系,對存款的增長也是有一定貢獻度的。
第二,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減少客戶對物理網點的依賴。“社區銀行”打破了傳統銀行網點資源投入高、運營效率低的局面,充分運用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設備升級,將小巧的物理網點打造為全功能的新型智能化銀行網點,節約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時,也將互聯網金融的優勢普及到社區的每一個居民、每一家企業中,讓居民、企業充分感受到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減少對傳統物理經營網點的依賴性,進一步降低銀行的整體運營成本。
第三,提高服務質量和產品滿意度。由于“社區銀行”牌照的稀缺性,導致大部分社區銀行都不具備辦理柜臺現金業務的資質,所以目前我國大部分社區銀行的經營模式為:現金業務都是由自助銀行設施完成,業務人員則主要為居民、中小企業提供各種轉賬、理財等非現金業務,于是,提高對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將成為服務質量的有力保障,為此,銀行應該從各方面加強對社區銀行從業人員的培訓,養成其“以客戶為中心”的從業理念,學會如何快速有效與客戶溝通,不斷學習領會各種金融理財產品的運行原理,以便為客戶提供貼合實際的專屬金融產品組合。此外,社區銀行還可以通過錯時營業(客戶下班我們上班)、開展健康、法律、金融咨詢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活動來吸引更多客戶,有效彌補傳統大型商業銀行的空白點與盲點。
“社區銀行”產品的設計應貼合實際需求,提高產品滿意度。對于這點,我建議除了針對性推出傳統的金融產品外,還可以進一步延展服務的內涵,例如與社區物管合作的代繳代扣業務,與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機票預訂服務,代辦簽證業務、旅游貸業務等諸多特色業務,通過搭載“社區銀行”這個平臺,使社區居民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近幾年,各種網上金融產品的出現加速了金融脫媒現狀,各類“寶”的出現滿足了民眾的理財需求,豐富了居民投資理財市場,為市民增加了投資渠道。為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我國各大傳統商業銀行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網點轉型活動,其中,網點布局、網點功能、網點運營能力提升是網點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社區銀行”的出現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綜合考慮這三個要素而產生,在協助銀行投入產出的平衡,提高客戶滿意度方面都有著傳統大型商業銀行網點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各大銀行都會逐漸放下高姿態,向“兩小”市場進軍,傳統銀行模式將逐步向綜合服務型銀行模式轉變,社區銀行的競爭將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