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 無論是“數字化”還是“藝術設計”,都是近些年來才興起的全新詞匯,這兩個詞匯和其代表的事物都是新世紀前后才誕生的。非專業的人士認為這兩個詞匯是多么現代和高不可攀,實際上數字化藝術設計早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我們生活之中。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去影院看電影,電影中穿插的特技鏡頭,其實就是數字化藝術設計的最直觀的體現。現實中,數字化藝術設計兼具了數字化和藝術的雙重屬性,所以未來的發展不會朝著某一個側重發展,而是要兼顧兩者的發展。本文從數字化設計相關概念引出話題,分析現狀,展望未來。
關鍵詞 數字化 藝術設計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好。數字化的進程和藝術設計的出現,在不同領域改變著傳統生活與觀念,二者的結合,更是碰撞出更為耀眼的火花。數字化藝術設計不僅借助于相關的硬件使設計活動本身變得更為快捷、準確,也充分解放了人,使人力無法達到的某些目標借助于硬件設備完成,從而是藝術設計變得更完美、更貼近人們的需求。數字化設計的內容很廣泛,包括了很多方面,我們主要對其視覺設計進行研究。
1數字化設計的相關概念及其沿革
數字化設計區別于傳統的人工設計,它不再是利用人的雙手將設計者腦海中的靈感和構思展現出來;也不同于計算機在設計初期僅僅起到工具和輔助的作用,那個階段嚴格來說不屬于數字化設計。數字化設計指的是以計算機作為重要的設計工具,將設計者的思想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做成可以展示的效果圖,并且利用相關的設備作為傳播的主要媒介。換句話來說,比起傳統的計算機輔助作圖,當前數字化設計將計算機的作用提升為設計的一部分。
數字化設計嚴格意義上來說傳入中國的時間為上個世紀末,當時在杭州和北京出現了很多藝術家舉辦的錄像藝術展示,錄像藝術放置到現在,可能制作非常粗糙,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是在當時這已經是先鋒的藝術表現形式了。直至今日,數字化設計已經能夠做出能夠亂真的電影特效和現場的3D投射,虛擬和現實之間的差別被設計師創造性地變得越來越模糊。
2當前數字化設計的發展狀況
當前的數字化設計并沒有較為權威的定義和分類標準,基本上數字化設計還是出現在虛擬的聲光影技術和動畫設計,當然,數字化設計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不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最大程度地將虛擬變得更為真實,使很多現實中無法再現的情境表現出來,而更深層次地,數字化設計帶給人們了哲學思考:如何能夠讓我們身處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當前數字化設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的幾個方面:其一,我國當前的數字化設計還停留在學習與借鑒西方先進經驗的階段,并沒有充分地將數字化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特色的數字化設計還未形成;其二,對數字化設計的利用停留在表面,刻意地為了設計而設計,而忽視了其中帶給人們的哲學思考;其三,過分地注重數字化手段和展示而忽略了設計才是數字化設計的根本。這種本末倒置的思想和實踐制約著數字化設計的未來發展。
3數字化藝術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數字化藝術設計在未來將會朝著下面的幾個方面發展:
首先,它將會給其他領域帶來一場技術革命,而不限于當前流行的電影產業等與設計直接接軌的產業。所有為了娛樂而生的新生事物都無法保證其生命力,而為了民生而創造出的新事物則更加具有活力。未來的數字化設計將會涉及到智能家居等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重要領域,這才會更受到人們的青睞。
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國,未來的數字化藝術設計在成熟以后也會逐漸加入中國元素的進入,將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數字化設計中,充分發揮設計對于傳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數字化藝術設計將會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革新不斷發展。盡管數字化設計的骨子里仍然是設計本身,但是它畢竟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完成的,計算機技術勢必要不斷變革,那么數字化藝術設計也會隨之不斷發展,不斷革新,更好地向人們展示設計師的絕妙靈感。
4結語
計算機自身是無法創造出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只有被人所利用,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這是因為計算機即便再智能,也只能夠執行指令而已,根本不可能跟充滿智慧的人的大腦相提并論。人腦確實潛力無窮,但是某些時候拘于現實條件,很多人腦構思出的美好畫面根本無法實現,這時候計算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人們借用計算機強大的各種能力例如運算能力和瞬間的邏輯判斷能力,將人腦海中迸發出的靈感變為實在的設計。二者的配合和相互促進必然會數字化藝術設計的發展更讓人期待。當然,在全球范圍內,數字化藝術設計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們仍需對其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以提升數字畫藝術設計水平,更好為人們服務。
參考文獻
[1] (美)比爾蓋茨著,王安譯.數位神經系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2] 朱建強.廣告視覺語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7).
[3] 呂杰鋒.數字化藝術設計略論[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