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文曉紅
【關鍵詞】組織學與胚胎學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R3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32-01
《組織學與胚胎學》為醫學基礎主干課程,是臨床醫學等專業學生學習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繼課程和臨床實踐所必備的基礎。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
1.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傳統醫學模式的轉變
現代醫學提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學科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要踐行這一核心服務理念,就要求醫務工作者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具備高尚的醫德、責任感以及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因此,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非常重要。
1.2 有助于緩和醫患關系
近年來媒體頻繁報道醫療糾紛,多名醫護人員在醫療糾紛中被殺或受傷。有統計顯示由醫療技術原因而導致的占20%,由于醫護人員的溝通不當或醫療服務態度不到位而引起的占80%。因此,提高醫護人員人文素質非常有必要。
2.醫學人文精神融入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途徑初探
2.1 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醫學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學生。教師的人文素養的高低影響著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高低,因此,組織胚胎學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首先,可以利用學校資源,聽學校人文學科教師的課程;第二,利用網絡資源,現在很多學校的很多課程都是精品資源開放課程,里面有課程講稿教案以及課程全程錄像,作為地方性醫學院校教師,可以通過精品資源開放課程聽一些綜合性大學的人文課程,以彌補醫學院校人文資源的不足的現狀。第三,作為學校層面,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來學校做講座,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第四,學校可以將教師人文素養納入教師考核項目的范疇,以制度的形式督促專業教師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
2.2 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內容中融入人文精神。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兩門有密切內在聯系的學科,組織學研究各種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光鏡結構、超微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胚胎學是研究人胚早期發育的基本過程以及胚胎附屬結構的形成、構造和機能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挖掘與專業知識聯系緊密的人文知識,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在組織學部分的教學中,可以將知識點與醫學史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鞏固醫學生的專業思想,還能讓醫學生了解掌握中外醫學發展軌跡和內在規律: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仁愛思想。
組織學部分的實驗是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器官的結構。人體組織、器官都是立體結構,而鏡下觀察的圖像都是平面結構,比如單層扁平上皮里,扁平細胞像一個攤雞蛋,細胞核猶如中間的蛋黃,而在顯微鏡下觀察腎小囊腔壁層的單層扁平上皮,細胞質連成細線狀,細胞核呈橢圓形凸向腎小囊腔,這里可以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二維結構還原為事物本身的三維結構,這是培養學生思維模式的好機會
在胚胎學部分,講到人體發生時,受精卵的形成需要很復雜的過程,可以以此來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等;還可以聯系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比如試管嬰兒、克隆技術等,和學生一起探討與之相關的醫學倫理問題:胚胎學部分的實驗是觀看胎兒實體標本,這里可以告訴學生標本來之不易,喚起學生對遺體的尊重與感恩。
2.3 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方法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PBL教學,案例教學等手段,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參與H-E切片和免疫組化切片的制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還可以在每張授課幻燈片的適當位置,有目的添加一些名言警句和人生感悟,讓醫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豐富人文知識,感悟從醫之道,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非常必要,可以通過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質,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融入人文精神等方式,教會學生如何思維,如何做人,培養學生的醫德、責任感,讓其成為一個高尚的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范錫印,付升旗,季米娜等.解剖課堂綜合素質教育探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4,12(1):46-47.
[2]蘭詠梅,醫學史架起醫學與人文橋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講學版,2011,32(81):94-95.
[3]解繼勝,黃海玲,等.民族地區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3,36(1):126-127.
作者簡介:
劉燕,川北醫學院組胚教研室助教,碩士,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
文曉紅(通訊作者),川北醫學院組胚教研室教授,碩士,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