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
摘 要:美術活動是培養幼兒的審美感受與操作能力的審美教育,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創造等行為獲得綜合能力的培養。根據陶行知的觀點,闡述在自然的生活教育和刻意營造的生活教育環境中讓孩子學會感受美,利用各種方式讓孩子表現美,讓孩子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下掌握各種繪畫的技能,為人才成長打好基礎。
關鍵詞:美術;生活教育;觀察;感受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之一。他認為:學校是一種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特殊環境,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最完全地實現生活。陶行知在了解了這一思想后,把杜威的理論做了一個翻轉,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固有的內容,教育的意義在于促進生活的變化,生活教育與人的關系是與生俱來的。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筆者對“生活教育”這一理論有著深刻的體驗。幼兒在生活中觀察、理解的主觀意識表現在活動當中是各有不同,這也是由于“生活即教育”的原因。如何利用幼兒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對生活環境的觀察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是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面對著現代生活的不斷變化,如何過現代的生活、感受現代的教育,過今日的生活,感受今日的教育?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并把這一思考實際運用到幼兒美術活動過程當中。
一、觀察生活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幼兒吸收到生活給予的不同信息。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幼兒的模仿能力、創造能力也在提高。什么樣的生活就是什么樣的教育,幫助幼兒發現美好的生活、幫助幼兒創設美好的生活,是成人的責任。
(1)自然的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有發現美的眼睛。3歲~6歲的幼兒在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時,往往有不同的表現。3歲的幼兒看到喜歡的事物,往往覺得好看;4歲的幼兒則會開始觀察事物的整體,如顏色;而5歲以上的幼兒,在進行事物觀察時,會整體、細節同時觀察,并且還能把觀察到的物品在其他地方表現出來。比如:大班莉莉看到了一朵木芙蓉。在一次美術活動過程中,教師請大家自由繪畫,繪畫的主題是:我喜歡。莉莉開始了自己的作畫過程,一會兒,她就完成了一朵粉紅色、六片大花瓣的花朵。筆者針對這朵花與莉莉展開了討論:“這是什么花?”“媽媽說它叫木芙蓉。它可美了,一棵樹上有好多大花。都是粉紅色的,有六片花瓣。”在這個活動中,莉莉把她平時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美好的事物運用到了課堂中。教師深受啟發:幼兒在生活的過程當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看到各種風景。如果教師對幼兒進行提示,請幼兒多注意生活細節,有目的地請幼兒進行觀察并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來,就能提高幼兒的體驗、感受、觀察能力。這些,在生活當中都是可以完成的,并且這樣的提示,能切實地為幼兒美術教育帶來實際的意義。在這樣的觀察中,還提高了幼兒發現美的可能,讓幼兒從有目的的觀察發展到自主觀察,實現幼兒探索能力、發現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觀察體驗每位幼兒都有,教師可以把幼兒無目的的觀察轉化為有目的觀察。在進行美術活動前,可與幼兒進行主題內容的商量,一起回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讓幼兒參與到活動設計中來。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幼兒能很快確定出主題,教師也因此設計了活動形式與活動過程。而幼兒在這樣的主動參與的過程當中,得到了主人翁的自豪感與表現后的滿足感。接下來的活動中,幼兒更積極地觀察身邊的環境,以期在下次活動或美術教學中表現更好。
(2)刻意營造的生活教育。除了幼兒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這些與美術活動相關的教育,教師與家長也應該為幼兒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為幼兒搭建更好的發展平臺。生活中,處處有可利用的物品和環境,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感受與動手能力。在進行美術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學會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物品,讓教育活動生活化,讓幼兒感到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創造出美好,可以利用身邊的各種物品進行藝術品創編。比如各種瓶子、繩子、布匹、棉絮,當在生活中沒有使用價值時,利用到課堂中,讓幼兒進行再創造,從中發現美好。
二、感受生活
幼兒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受著各種變化,比如環境、季節、家長行為。陶行知認為: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不是藝術的生活,就不是藝術的教育。要使生活藝術化,就要有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在美術活動進行的過程當中,幼兒除了對生活的回憶,還應該有即時的感受。在即時感受的過程當中,進行相應的美術活動,讓幼兒身在其中,獲得更多“主觀”的看法和表現方式。如:在進行大班滴畫活動“小雨滴”時,教師刻意選擇了雨天與幼兒一起進行滴畫。雨季時,教師請每位家長給幼兒帶來一把小雨傘,并在幼兒的書包中多備幾套衣服,等待著下雨時進行“小雨滴”活動的教學。下雨了,每位幼兒拿著一把傘,在雨中通過安靜傾聽、踩水、旋轉雨傘等,感受著雨滴不同的形態、線形、聚合。之后,教師請幼兒換衣服,馬上開始滴畫活動“小雨滴”。教師為幼兒提供許多白紙,幼兒使用滴管在藍色的顏料水中抽取顏料并甩動,在空中劃出弧線后滴在白紙上。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獲得了切實體會,很好地感受了雨滴下落的樣子。盡管作品中體現不出雨滴落下的線形,卻讓幼兒充滿了滿足感。這樣的活動,增加了教師教學難度,很多教師認為“麻煩”:需要時機、準備、換衣服等過程,還擔心幼兒把環境弄臟。但是,對于幼兒來說,感受生活后進行的美術活動,可讓幼兒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在筆者看來,可以運用到所有的教學過程當中。要讓幼兒在生活中體驗、觀察、學習,一邊觀察,一邊嘗試,一邊發現。陶行知“教、學、做和一”的思想同樣體現在這里。通過實際參與體驗,帶給幼兒的是平時的教學當中所沒有的全新體驗。這樣,在使幼兒獲得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理論支撐,切實促進學生成長。正如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以后所說:生活即教育,處處顯智慧。
(江蘇省昆山市周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