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空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新興經濟形態。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增長極,臨空經濟受到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當前,隨著產業集群體系的逐步形成和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中國迫切需要發展臨空經濟,來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以北京首都機場為例,對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與發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臨空經濟 區域發展 北京
一、前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經濟對運輸方式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機場作為航空運輸的載體,特別是大型機場在運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大型機場憑借其強勁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將人才、技術、資本等經濟發展要素聚集起來,形成依托航空運輸業的產業集群,對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升級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于是臨空經濟應運而生。
與其他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同,臨空經濟的發展是以機場為核心和紐帶的,機場尤其是大型機場屬于經濟發展中的稀缺資源,機場本身就附帶很多配套產業,例如飛機維修、航油耗材、航空培訓、航空食品等行業。同時,機場與現代服務業息息相關,包括文化旅游、會展經濟、餐飲娛樂、購物超市等等。另外,機場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GDP貢獻上,它還會直接或者間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統計數據顯示,一般歐洲機場對國家GDP的貢獻占到2%左右,機場每運輸100萬旅客就可以創造大約7000個就業機會,可見機場是臨空經濟的發動機。
當然,只有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現所謂的臨空經濟。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物流、客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打造現代化的大型機場,優化航空運輸網絡,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提供高水平的購物、餐飲和休閑環境。中國臨空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有其自身特點,我國大型機場建設時間不長,但是發展速度很快、競爭也日益激烈。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聚集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處于國內工業化和國際化發展的領先位置,因此臨空經濟得以率先發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中國第一國門,我國最重要的空中門戶,近年來機場客貨運量增長迅速,機場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對周邊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模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產業引擎之一。
二、北京臨空經濟的產生與發展環境分析
(一)樞紐機場為臨空經濟的產生提供前提條件
機場是臨空經濟的核心和源泉,只有當機場的客運吞吐量、航線覆蓋率以及航班數量達到較高水平時,才能出現臨空經濟。在經濟發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機場不僅是航空運輸的載體,還是航空和大量相關產業的集中區。
北京首都機場位于北京市順義區,是我國目前航線覆蓋率最高、航班最密集、客運吞吐量最大、最繁忙的航空港,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擁有三條跑道的國際機場。根據中國民航局發布的《2013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北京首都機場完成旅游吞吐量0.81億人次,同比增長2.2%。同年,北京首都機場新增到毛里求斯、休斯頓、清邁等多個國際航點,國際航點增至100多個,國內航點128個。目前,首都機場愈加重視區域合作,充分發掘機場的商業價值,與順義區政府合作建設了大通關基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進了臨空產業的集聚。
(二)腹地經濟為發展臨空經濟提供了支持
從世界臨空經濟的發展經驗來看,臨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支持,二者是相互輔助的關系。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地區。2003年發展臨空經濟伊始,北京人均GDP已經達到3800多美元,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8年,北京順利舉辦了奧運會,極大地促進了北京的國際交流、航空、會展、商務和旅游等產業迅速發展。首都機場所在的順義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北京各區縣經濟中,始終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間,順義GDP年均增長26%,去年一度超過了1000億元大關。同時,順義區大力實施信息工業化戰略。以上因素為臨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
三、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一)促進區域經濟總量的提高
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臨空經濟提供了支持,臨空經濟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區域經濟總量。目前,順義區臨空經濟已經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順義GDP總量中占據重要位置。以2006年為例,當年順義區臨空經濟產值約為185億元,這個數值占順義區生產總值的70%左右,臨空經濟帶來的稅收高達62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87%,為全區稅收增長提供了源動力。2007年,順義區的航空以及相關企業數量已經接近160家。在臨空經濟的引領下,順義經濟保持了高速、穩步的發展態勢,一直是北京各區縣中的佼佼者。
(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
臨空經濟的發展除了帶動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產業升級。從國內外臨空經濟發展來看,臨空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周圍產業的集聚和調整,主要影響的是物流業、航空服務業、會展業以及旅游業等,從而形成以臨空經濟為核心的區域產業鏈,進而帶動城市經濟發展。順義區的臨空經濟發展多年之后,業已形成包括航空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會展業等為代表的臨空產業群,形成包括空港工業區、天竺出口加工區、空港物流基地、林河工業區、北京汽車生產基地、國門商務區等六大主要功能區,聚集了包括松下、空中客車等30家世界500強企業,以機場為核心的空港區和近鄰空港區兩個圈層組成的臨空經濟核心區已經形成。
(三)增強交通可達性
首都機場不僅是北京對外交流的重要空中門戶,也是中國民航網絡的輻射中心。2013年首都機場實現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后,共辦理免簽旅游14000人次,極大增強了交通的可達性。自首都機場完成擴建改造以來,其空港及配套的地面交通組織不僅能滿足順義區乃至北京的出行需求,更能全面對接京津冀核心區的市郊線、城際高鐵線及國家高鐵聯絡線。它在滿足國內高鐵運輸需求的同時,還將構筑以首都機場、首都第二機場及天津濱海機場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高速鐵路網的時空通達圈,即半小時可通達北京、天津、保定、廊坊、承德及唐山等直接腹地,1至1.3小時可連通石家莊、滄州、張家口、秦皇島及衡水等間接腹地,2小時則通達京津冀以外地區。交通的便捷可以促進生產要素流動與貿易往來,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中國機場臨空經濟的發展建議
(一)加強機場自身建設,借助航空港發展區域經濟
目前,國內一些大型城市將發展臨空經濟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都在有計劃地開展機場擴建和改造工作,以期提高機場的綜合實力。只有機場設施齊全、服務到位、功能先進,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因此,各大城市應該在機場及周邊地區構建集航空運輸、物流、貿易、商務會展、研發設計、休閑旅游、居住和臨空型高新技術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化“航空城”,形成輻射區域,吸引各類臨空產業及臨空相關產業向該區域集中。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國外機場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高品質的零售業務,營造高水準的購物環境,用現代化的商業、購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機場購物中心來吸引旅客,提高機場的經濟效益。
(二)突出主導產業,發展總部經濟
中國發展臨空產業應在促進產業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發展主導產業。沒有航空指向性產業的發展就不存在臨空經濟,更沒有后續產業鏈的延伸。因此,政府可以出臺適合航空指向性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支持效益好、聯性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產業。同時,也要關注與核心產業聯系密切的產業,扶持創新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科研機構發展;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吸引跨國公司和基地公司進駐,增強區域競爭力,實現品牌效應,積極發展總部經濟。
(三)重視規劃協調,謹防重復建設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已認識到發展臨空經濟的重要性,將航空城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我國的臨空經濟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在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水平的實際情況,避免高水平的重復建設。
臨空經濟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模式,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相協調,由于我國各大城市定位、經濟發展模式、產業布局各有不同,在臨空經濟發展模式上不能簡單的進行照搬和復制。因此,機場當局應積極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協商,提高人力、物力、土地等資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追求短期效益。臨空經濟發展應與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產業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相協調,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建設,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確定臨空經濟區的規模和范圍。最終通過航空城的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城市品牌、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當前經濟形勢下,臨空經濟是依托國際樞紐型機場的客流、物流和信息流優勢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是新的經濟增長極,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臨空經濟的良好前景,促進其健康、快速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久文.我臨空經濟將成新增長點 警惕高水平重復建設[N],經濟參考報,2006(6).
[2]劉雪妮,寧宣熙,張冬青.發展臨空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7(1).
[3]歐陽杰.中國航空城規劃建設芻議[J],規劃師,2005(4).
[4]吳林海,顧煥章,張景順.增長極理論簡析[J],江海學刊,2000(2).
[5]劉明.構建樞紐機場研究[J],經濟問題與探索,2007(2).
作者簡介:龐植林(1985-),男,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