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欽
【摘要】農村金融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要素,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市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三農”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制約,其主要原因在于對農村金融供給問題的抑制。本文主要從農村金融供給的角度出發,分析制約我國農村金融的主要因素,并且根據自身的定位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最后提出構建農村金融供給模式設計的考量。
【關鍵詞】農村金融 供給模式 農村經濟
前言
三農問題目前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的討論也是日益激烈,我國政府對提出的解決政策也是進行了種種嘗試,歸根結底三農問題解決辦法被分為兩類,一是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二是強化農村金融供給。農村金融問題關系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也關系著其自身的發展,對于當前提高我國經濟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1]。
一、農村金融供給的內涵
農村金融是解決農村金融發展的首要前提,農村金融在我國的歷史中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難題。當農村金融被當作一個概念單獨提出時,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長期以來金融的概念都是指貨幣資金的流通,所以農村金融的概念是指農村貨幣資金的流通。農村金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是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的結合。農村金融不僅要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還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不斷的進行變換。
二、農村金融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供給主體的約束
在我國農村經濟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對主體概念的缺乏,并且沒有按照三農的概念去進行考量。農村的金融改革主要是對其性質重新進行定位,在供給模式方面要與經濟市場的需求相匹配,建立相應的模式。在這種金融體制的背景下,其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供給主體的整體布局嚴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三農的發展。
(二)對供給環境的限制
目前我國農村貸款機構支撐著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多為農副產品或是林業產業,而且國家在農村房產抵押方面的相關規章制度及其不健全,這使農村金融發展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其發展空間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2]。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對高風險的農村信貸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所以人們對于安全系數極高的城鎮資產抵押十分信任。這種對供給環境的限制,導致農村供給政策得到了抑制,不能很好的發展。
(三)對供給渠道的約束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過于單一化,對金融產品缺乏理念,無法滿足農村日益發展的腳步。我國農村小額貸產業雖然十分發達,但是滿足的也只是農村家庭用來農村生產的需求,對于那些牲畜養殖大戶來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根本無法滿足集體化的生產模式。需要保險的產品十分單一,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其保險的范圍十分之小,而且保費額度低,很難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所以這種保障的缺失導致農村的經濟很難發展起來。
三、國外農村供給模式對我國的影響
(一)重視農村金融體系
首先發達國家對本國農業的支持力度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對農村金融的優惠力度也是十分強的,對農村金融供給不斷地進行擴張,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正是如此對農村經濟提供了支持,才致使農村經濟實現了現代化的發展模式[3]。在農村金融體制較為完善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也是相當完善的,并且都是根據相關的法律政策來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同時這種法律制度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某些發達國家還將農村金融結合到其他相關法律體系中去,使農村經濟在發展的同時還能夠有法可依。
(二)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
根據國際中的經驗表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體系可以更好地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是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從目前形勢上來看,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從外表上看很健全,但是由于對其體系的定位不夠準確,導致缺乏競爭力而且被獨立了,所以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是一個長久的過程。結合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國政府應該首先對經濟市場進行調控,減少自身的交易成本,通過優惠政策來表示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
(三)引導農村金融正規化
由于之前我國農村金融缺乏正規的引導,再加上農民對信貸的不了解所以對金融體制有了錯誤的認識。對于非正規的農村金融體系我國在其性質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隱蔽性,使之成為我國的監督對象[4]。引導農戶金融體系正規化,首先要完善金融體系,重視其為農民提供的信貸服務,從正規的法律渠道進行建設,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先從思想上進行改革,然后在逐步地進行正規化。
四、構建農村金融供給的設計考量
(一)建立農村保險機構
我國應建立專門的農村保險機構,主要將營業點設立在鄉鎮,并且專門對農民進行保險業務,與此同時還要適量的開設貸款業務,為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提供保障。保險機構的設立可以通過國家對其的補貼大力鼓勵農民加入,使其進入農村保險市場中來,并且有效的擴大保險范圍。國家在對農村保險機構進行的監管政策,要放寬監管力度,保障農村保險市場可以有效的發展下去,提高其在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建立農村保險機構,可以降低農村的農業生產風險,特別是抵御災害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規范化,使我國的金融供給發展的更好。
(二)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
首先要放寬對農民的政策標準,降低監管的門檻,尤其是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制度盡可能的不要設立限制條件,多鼓勵農民參與新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建設。由于村鎮銀行這樣的小型金融機構多數建立在農村,所以主要針對農民應該多設立一些貸款制度,并且極大的放寬政策,這些小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型金融機構的不足之處[5]。其次還要擴大試點的范圍,金融機構的設立應該彌補金融服務的不足,引導社會企業向農村的投資。最后加強監管力度,使政府的監管職能發揮到最大。組建貸款小組,使各級監管部門加強監管指導,引導農村經濟可以有序的發展,最終建立多元化的金融體系。
五、結束語
總之,農村金融供給模式可能存在模式單一的問題,還缺少競爭力,但是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僅僅只是完善農村金融供給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不大,為此還要進行多種模式的考量,實施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供給體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為農村金融供給模式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孫健.金融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創新與三農發展[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桑瑜.基于組織創新的農村金融發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
[3]朱崇迎.當前農村金融供給短缺問題調查與思考[J].現代商業,2010,02(13):28-30.
[4]王曉靜.基于金融供給視角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5]宋美娜.關于農村商業銀行的功能定位問題的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