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蘇州市已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因此,區域范圍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由“有學上”逐步升級為“上好學”,“學有優教”作為區域教育現代化目標已成為江蘇省縣域教育發展之追求。“學有優教”是在實現了“學有所教”目標的前提下提出的更高目標,體現了社會對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同時也是促進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教師素質的內在動力和更高標準。進入“十二五”以來,吳江教育以“讓學生快樂地學,讓老師幸福地教”為愿景,突出“轉型”這一關鍵策略。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作為一所區域內的窗口學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在學校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學校追求持續發展、內涵發展的今天,辦出學校特色已經成為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特色學校的轉型是首位,其切入口是“文化”。昔日,學校本著“全心全意為師生的終身幸福服務”之辦學理念,在藝術、科學、體育等方面辦出了些特色,但還是停留在項目上,充其量是拳頭產品,要形成具有文化高地、統領學校內涵發展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必須轉型。為此,鱸鄉實驗小學提出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品牌——“發現教育”。“發現教育”這一特色學校建設轉型正是區域教育的一項重大的舉措,這項舉措與其它舉措一樣,都是指向實現“學有優教”這一目標的。
“發現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發現自我,自我發現”。我們認為,在“發現教育”理念引領下,學生能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能充分發掘自己的各種潛能,學生的個性能最大限度地得以發展,學生的力量能盡情地發揮,培養具備“發現意識、發現能力、發現精神”的“鱸小新人”,從而實現學校特色教育的真正轉型。課堂轉型是學校教育轉型的關鍵。我們在初步完成“發現教育”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以“發現型課堂”的實踐為突破口開展了一系列“發現教育”的研討活動,提煉“發現型課堂核心元素和教學規程”。通過高密度、大強度、多維度的思維碰撞,成功梳理了“發現型課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即“內在學習動機”“直覺思維與深度思維”“自主性”和“自我反思”,并初步確立了每個元素的亞元素以及課堂教學規程。
一、課堂實踐發現教育
在專家引領下,完成了學校發現教育的理論建構,提出了“發現型課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和若干亞元素。如何通過課堂來發展學生的這些元素,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思考,學校在開始實踐階段,探索性地先從語文、數學、科學三科開始教學嘗試。建立了兩級研究實踐網絡,專家引領骨干教師的學校課堂研究實踐組和骨干教師帶領下的教研組研究實踐組,通過專家、骨干教師的引領推動,圍繞“發現型課堂”的核心素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有了一些改變,“發現”的味道更濃了。
1.語文學科的踐行
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問題探究、互動交流環節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生發言積極、自主探究,但問題的提前權還是在教師這邊,只是把預設好的問題投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忙碌、積極,如何讓學生主動提問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的,結合學校的發現型課堂,從學生的主動提問、自主反思、自主選擇等方面進行了一些較為成功的研究。
南師大吳永軍教授、“發現型課堂”項目研究組成員、語文教研組組長先后聽取了兩位六年級語文教師樊靜、吳國良的同題異構課《天游峰的掃路人》。本次研討活動力求發揮“同題異構”課的功能,基于“發現型課堂”理念,就“核心元素”的開展、“教學規程”的實施進行再驗證。吳教授認為,我們做“發現教育”是希望嘗試、創新一些新的改革或改良,破除固有的慣性思維,進而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兩堂課都特意增加了學生提問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探究,結果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間的問題、對話多了,課堂氣氛空前地高漲,許多教師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都講到了,兩位上課的老師也不約而同地感覺到了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兩堂課同時也體現了三個主題:語文、教學規程和語規,可以作為“發現型課堂”的案例留痕。
有了校級的研究成果、懂得了發現型課堂的一般規程,本學期二、四、六年級語文教研組,在組長的帶領下也嘗試開展了“發現型課堂”的研討活動。二年級的《小鷹學飛》、四年級的《桂花雨》、六年級的《草原》都針對學生的“自主選擇”“信息重組”“自我反思”等元素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討,并整理出了一些更加適合我們一線教師教學的規程,如:為學生搭建提問平臺,營造較為寬松的“問”的氛圍,指導學生在不同的閱讀時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并及時提問,提升問題的深度與質量,初讀課文時思考“課文主寫了什么”,精讀課文時思考“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互動交流時“捕捉生成問題”,讀后思考“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發是什么”等。
2.數學學科的踐行
在數學學科方面的踐行著重從直覺思維、內在動機、深度學習、自主性學習等方面進行了研討與研究。學校數學組也就發現教育“直覺思維”這一元素為主題進行課堂觀察,感覺相比較語文課堂,數學課堂所呈現出來的發現元素不但多了,而且上課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去滲透。在又一次“發現型課堂”(數學)教學的研討活動中,陸小青副校長執教“認識分數”、徐建華老師執教“找規律”,課后,兩位老師就“發現型課堂”的元素實施進行了說課。區教研室沈建祥、蘇州市教科院劉曉萍老師作點評,他們充分肯定鱸小“發現型課堂”能以生為本,與教改同宗同脈與時俱進。吳教授觀摩兩堂課以后也頗有感慨,兩位老師設計教學時,都能有的放矢地從“發現型課堂”元素出發,尤其是關注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深度學習、自主性學習”,這些元素已經能自覺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可喜的還有,從教學過程看,老師能涉足課程改革領域,體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理念。
此外,年級層面的發現型課堂研討活動也在有條不紊的積極開展,本學期低年級的同題異構《認識乘法》,高年級的課堂觀察《找規律》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兩節課都能緊緊圍繞學校“發現型課堂”的核心元素有意識的滲透教學,也整理了一些認識: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擺小棒等)中發現問題,從而一步一步地得出結論,這也是我們新的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的“過程”。
二、博客助推發現教育
我校“鱸鄉博客”經過了10年的經心培養,在教育教學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博客作為學校的主課題,在學校教育轉型時,也起到了助推發現教育的作用。
1.改變教研方式
集體備課是發現型課堂研討前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教材既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課前同一學科教師根據“發現型課堂元素及規程”共同研究、分析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預計在實際授課時可能出現的棘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研課大都是這樣的,上課的老師自己準備好一堂課,其他老師帶著聽課本聽,課后進行評課。其實作為上課的老師課前很想聽到大家對他的教學設計的一些看法,課后也想聽聽大家對這堂課的評價,基于這點我們借助博客改變現有教研方式。
我們的做法是先讓上課老師把教學設計提前一個星期發布在博客上,供其他老師閱覽并提出一些建議。上課老師根據建議做適當修改,然后再上課,課后進行評課,評課后及時把上課老師的反思及其他老師的評課,發布在教學設計的回復中。這樣的教研方式有以下好處:(1)聽課老師對所要進行的基于發現型的研討課,進行了交流、商討,共享個人、集體的智慧。(2)讓聽課的老師知道要上什么課、是怎樣上的、應怎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更好地聽課、更好地評課。(3)實現資源共享,因為這堂課所有的資料如教學設計、課件、錄像、反思全在里邊,以后還可以進行研究。
2.發現教學智慧
教育博客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示教育教學的成果,體現師生的教學智慧。除了可以在教師間共享教學資源外,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我們學校開展了基于博客的學生讀書活動,對讀書活動評比產生的學生作文進行分類,建立電子版的《寸草心》報,并在博客平臺予以展示。活動中可以在博客平臺構建讀書成長檔案袋,以班級為單元進行五星級閱讀之星爭創活動,學校將他們評為鱸小的明星小作家,幫助他們建博,成立小作家博客群。學校在活動中充分地利用了博客平臺,拓展了師生展示教學成果的渠道。另外,學校不僅設立了各類主題博客、教師個人博客,還設立教研組博客、綜合實踐等專題博客,使博客全面記錄師生的各項教育活動過程。比如我校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成五大板塊,包括藝術篇、發現篇、制作篇、種植篇和其他,要求每一位綜合實踐老師,做到每個主題有一份設計,有一個博客、有一個展評,學期結束的時候,通過博客平臺對老師的成果進行評比,使綜合實踐活動更具可觀性、可思性、可行性。
三、課程發展發現教育
在“發現教育”理念引領下,學生能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能充分發掘自己的各種潛能,使學生的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使學生的力量盡情地發揮,從而培養具備“發現意識、發現能力、發現精神”的“鱸小新人”。基于這樣的考慮,學校的課程建設目標定位為:“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力量。”并嘗試著根據學校的課程理念、培養目標,一方面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研究,另一方面依據學校的辦學傳統以及資源優勢,不斷打造學校的特色品牌課程,從而構建學校“發現教育”課程框架,形成完整的“發現教育”課程體系。除了認真履行好國家課程以外,學校正嘗試著拓展校本課程和班本課程。其中校本課程主要包括基于學科的拓展類課程、德育類課程、社團類課程、學校節日類課程、項目研究類課程五大類。目前,學校已經順利完成課程規劃,并形成了題為《讓每個學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整體規劃。
(張耀德,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