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英
【摘要】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新理念和新思想不斷地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且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革新,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往的一言堂變成了大家談,每一節課基本上安排了自主探究活動,學生喊著、叫著,熱鬧非凡. 的確,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 然而,我們靜心思考,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漫無目的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最寶貴的東西——“有效”.
【關鍵詞】 教學方法;設計;有效
一、有效地制定三維目標
教學的首要問題是效果,即教學的有效(實效)性.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效制定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和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要制定合理,如果目標都弄錯了,那么如何談得上教學的有效性呢?因此,以知識技能目標為依托,注重過程性目標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預設的有效性,為有效課堂教學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終點. 要深刻領會“三維目標”的內涵,促進“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這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另外要將制定的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條件(SSS)”這節課的探究教學學習目標設計過程中,筆者考慮到初一學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統而科學地觀察、探究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而他們對三角形全等的原有認知十分的少,另外有些學生觀察細心,有些粗心,有些動手能力特強,有些邏輯思維特嚴謹,等等,針對這種差異,筆者將知識、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種學習目標都設計成為具有遞進層次關系的三種類型供學生選擇,并向每名學生說明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三角形全等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維特點、動手能力的不同來選擇自己的探究目標,并根據自己的弱項來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自主探究,最終目標是每名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體驗到探究過程中的快樂. 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有效,而且達到了高效.
二、有效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是手段,不是目的,創設情境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孕育在有趣、有真、有思、有效的情境中,學生獲得知識會更加流暢、充實!
三、有效創設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學生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教師扎實地指導并逐漸形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關注學生,關注細節,關注活動中的思考,扎實有效地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 動手實踐、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把合作學習提升為一種數學思想和學習方式,教師通常采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那種人人參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究的數學課堂,經常會有亮點,有思維碰撞的火花. 但是多數的一些小組合作活動,只是教師片面追求的一種形式,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等同于小組討論,能做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五人一組,用幾分鐘時間湊在一起說幾句,看上去熱熱鬧鬧,根本沒有起到效果. 小組討論流于形式,討論問題數學思維層次低,指向不明,為討論而討論,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討論,此時教學出現盲目性、隨意性,教學過程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 筆者在教“零指數冪與負整指數冪”一節內容時,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原來已經學過了冪的運算法則(在正整數指數范圍內),現在指數的范圍已經擴大到了全體整數,那么,原來所學的冪的運算法則現在是否還成立呢?在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辨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啟發,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此時學生已經完全投入到對知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 這種不斷激活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斷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筆者在教學中經常以“探索嘗試”為核心來設計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練中悟”。如“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教學中,筆者不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歸納出來,而是讓學生先通過折紙(給每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然后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把各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 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并一一加以驗證,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這種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研討、自主分析,使學生體驗到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領悟到了數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
探究學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傳統教學中缺乏的,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能在主動探究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地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但也要考慮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四、有效創設教學方法與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手段日益豐富. 當前,在數學教學中,除使用模型、教具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外,已普遍運用實物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力求通過操作演示,豐富和優化數學教學過程. 特別是那些比較抽象的、難理解的數學內容以及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既具體形象,又直觀易懂,還能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 例如,在教“二次函數圖像和性質”時可以使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在講到復雜圖形的剝離或者基本圖形的拼合時可運用電子白板來操作;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創設遠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能設計讓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數學實驗環境,能靈活自如地進行變式教學. 總之,目前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已廣泛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并在課堂教學中展現出它獨有的魅力. 但是教師上公開課時,基本上使用多媒體課件,至于哪些環節使用課件對教學有益則成了次要問題. 教師上課可以一個字都不要板書,成了課件的講解員,甚至有些上課的老師不熟悉信息技術,一旦操作不當,就束手無策、方寸大亂,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這種教師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課件手里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一定要記住: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在制作課件時應全面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與關注,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