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用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闡述: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要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在學段目標中具體闡述: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能”的提出,更體現了對人的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的數學課堂,更多的還是師講生聽,師問生答,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 讓我們看個例子:“認識1.”[A教學]師:老師手里拿著的是什么?生:是花. 師:對,是1朵花. 這是什么?生:是小磁扣. 師:是幾塊小磁扣?生:1塊. 師:這是什么?生:電腦屏. 師:是幾塊電腦屏?生:1塊. 師:在我們剛才的問話里都有一個什么字?生:……師:都有一個“1”字,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 [B教學]師:老師手里拿著幾朵花?生:1朵. 師:這里有幾塊小磁扣?生:1塊. 師:這里有幾塊電腦屏?生:1塊. 師:在我們剛才的回答里都有一個什么字?生:都有“1”字. 師:對,都有一個“1”字,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 顯然,B的教學針對性更強,但無論是A教學還是B教學,學生還只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課堂是老師設計問題或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思考、去活動、去探究. 這樣的課堂教學,這種提問模式,對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幫助不大的.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更好地發揮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知識場”,也是學生質疑問難的“問題場”. 我們知道,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 因此,教師應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發現并提出問題的寬松環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
一、少追問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價值性
在數學課上,老師總是希望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甚至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但這并非易事. 解決問題是技術性的,而提出問題是創新性的. 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課堂上,優等生偶爾會提一些問題,學困生基本上提不出“問題”,提不出問題不等于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學生也許是最大的問題生. 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 起初,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許不是數學問題,或者沒什么價值,但學生“提出問題”的思維火種不能熄滅,要細心呵護. 我在課堂上總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剛開始也并非提的都是數學問題或有價值的問題). 如教學三年級“擲一擲”這一課,我拿出一個骰子,問學生: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說:“為什么骰子是六面體而不是四面體的呢?”“為什么骰子的點數中1點和4點的顏色是紅的,而其他的點是藍顏色的呢?”……雖然學生的提問不“本質”,不“核心”,但我都給予鼓勵,并讓學生自己課后上網去查詢. 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舉手的人慢慢就會多起來,問題也會逐步指向數學的本質和核心, 有價值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 學生問:“擲一個骰子,可能出現的點數是幾?”“如果同時擲兩個骰子,點數之和有幾種可能呢?”很自然地就過渡到了下一個教學活動.
二、少追求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完美性
發現問題重在“看”,提出問題重在“說”. 無論是“看”還是“說”,對于小學生來講是難“看” 透徹,難“說”完整的. 因此,教師不必苛求完美,學生只要意思或意識到了也就行了,因為人的思維和認知發展是有過程的,是逐步完善的. 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應當耐心引導,細心呵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勇氣. 比如,觀察一組算式:15 × 15 = 225,25 × 25 = 625,35 × 35 = 1225,45 × 45 = 2025,……學生會感覺到算式中的規律,但如果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規律“個位數是5的兩位數的平方是一個三位數或四位數,其中后兩位是25,百位或千位是乘數的十位數與這個數加1的乘積”這是比較困難的,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說得很規范、很完整,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耐心,有包容心.
三、少追查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錯誤性
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教學是等待花開的藝術. 愛因斯坦說過:“假如我每天都提了十個問題,即使九個半都是錯的,但只要有半個有價值就了不得了. ”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讓學生永遠有“神圣的好奇心”,讓學生的好奇心在“出錯”中煥發出神圣的光彩. 教師應不懼學生“出錯”,要善于發現“出誤”背后的價值. 例如我教學“雞兔同籠”一課,在讓學生自己編題時,有名學生編的是:“雞兔同籠共有40只,共有175條腿,問雞幾只?兔幾只?”對于這樣啼笑皆非的問題,我也沒有當場斥責孩子,而是將錯就錯,讓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在解答中學生自己就發現了問題:“腿怎么可能是單數的呢?”“40 × 4 = 160,最多也只有160條腿啊,怎么會有175條呢?”我說,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說:“編題一定要合情合理.”“解題時要先審題.”……再如,有一次分發單元測試試卷,當我把試卷發給學生的時候,有名學生說:“老師這題您改錯了.”我一看,其實沒改錯,是學生自己真的做錯了,只是他沒發現. 這個時候,我沒有責怪學生,而是耐心地與學生一同分析,幫助他查找糾錯,分析原因,對癥下藥,老師的寬容態度,解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很可能只是一種模仿,可錯誤卻是一種經歷,真實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確和成功的必經之路. 課堂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因為錯誤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在課堂上,錯誤對于學生,不是盡量避免的問題,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從模糊走向清晰,從錯誤走向正確,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片面走向全面,從失敗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