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驗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可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怕寫作文,常常為此苦惱。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有的苦于沒有東西寫,有的不知道怎樣串成文章,有的擔心寫不具體。這些困惑是制約學生習作能力的至關因素。
一、學生習作的困惑
1、語言表達的困惑——言之無神。教師指導習作時,總是強調要寫具體、生動。而學生困惑的是不知怎樣用語言來具體生動的描述。明知道瀑布美、壯觀;景色誘人;節目精彩……就是寫不出來。.如:學生在描寫人物心理害怕或高興時,總是“我很害怕”、“我很高興”一句了之,難以找出合適的語句來描述當時的害怕、高興的心情,語言顯得非常貧乏。
2、選材的困惑——言之無物
學生習作,教師要求學生選擇有意義的事來寫。而學生頭疼得不知寫什么。雖然他們經歷了許多的事,但從沒有留心觀察和思考,這些事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學生從“上學、放學、做功課、看電視、睡覺”的程式化事件中難以發現一兩件有意義的事,因此常常覺得無材料可寫。
3、立意的困惑——言之無意。教師指導學生習作時,要求學生所寫的文章意思要集中,不能隨意散開,可孩子們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出來的習作不是短小就是冗長,寫完就了事,根本談不上文章的意思集不集中。有的只是空洞、無意義。
綜上所述,學生的習作困惑與老師的指導和學生平時的積累、觀察、實踐體驗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教師在習作訓練時,要著重從積累,實踐體驗、文章修改等幾方面入手。
二、訓練指導策略
1.強化語言的積累,讓學生習作時有話可說。
學生習作時無話可寫,其重要原因是平時對語言的積累太少。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魯迅說:“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練習的,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呂淑湘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說是課外書看的”。可見要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多讀書、多積累才是提高讀寫能力的有效途徑。
閱讀與摘記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佳辦法。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學生試著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為學生創造大量閱讀的條件。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積累一句話,每周積累一首詩,每月讀一本課外讀物。在學生有書讀的情況下,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還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選擇性閱讀。拿到一本書,首先得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些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獲得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反復誦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容進行快速的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的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讀完全書以后,回顧全文內容,根據要點列成提綱,從而整體把握。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寫專題研究型的讀書筆記。還可以通過電視、網絡選擇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長期堅持,學生逐步養成課外閱讀積累的習慣。久而久之,當學生語言積累、儲備達到比較豐滿的程度,心中的寫作欲望就會逐漸萌動和強化,學生作文時也會如涓涓流水,洋洋灑灑,下筆有神。
2.注重實踐體驗,觀察思考,真情表達
作文源于生活。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其次是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以獲取真實的感受。教師要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教學與閱讀、課外活動、校外活動有機結合,在參觀、訪問、游覽、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學生有了真切的感受,不怕寫不出好作文來。如:一位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跳繩》中有這樣一段:“開始跳繩了,我很害怕繩子打在我的身上,我不敢跳,后來,我看見同學們跳得那么開心,我也壯著膽子去跳,跳著跳著,我很快學會了。我一會兒單腳跳,一會兒雙腳跳,一會兒蹦著跳,一會兒跑這跳。頭上那條黑亮亮的辮子,隨著身體有節奏的蕩著,真是好看極了。”如果作者沒有親身的體驗,能寫出這么純樸生動的作文嗎?
3.引導學生多表達,激發寫作興趣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剩下要做的,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也就是反復多次地進行習作訓練。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多表達的機會。在課堂上多讓學生發言,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周記,養成有話就說,有想法就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小練筆,讓學生想象表達,思想不受限制,從而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4.改革習作批改方式?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見,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習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領悟文章“入妙”之法。所以,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終身需要。教師在修改作文時,要改革習作的批閱方式,把修改的優先權還給學生。記得哲人波利亞講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我在評改學生的作文時,以學生為本,先采取面改的形式,一問一答,師生間平等交流,學生習作的信心和興趣得到保護和張揚,同時也滲透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與技能;然后讓學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長此以往,學生從中摸索到一些規律,逐步會改作文了,習作水平也就有了相應提高。如:一孩子在《美麗的綠夢廣場》中寫到:“綠夢廣場有許多鮮花,還有噴泉,美麗極了”。我問他:“你覺得廣場最美是什么?”“是噴泉”“如果你能把噴泉的顏色、形狀描寫出來,作文就豐富、生動多了”學生喜形于色,立即進行修改。修改后的片段是:“我們來到噴水池邊,只見一柱柱水花沖向天空,一會低,一會高,一會像瀑布灑下,一會像涓涓細流,緩緩流下,還有的像一朵朵喇叭花,五彩繽紛,形態萬千”這正是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將來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參考文獻:
[1]《小學青年教師》
[2]《小學教學設計》
[3]《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