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學生自主學習是創造學習的基礎,對弘揚學生人格的主動力精神,發掘學生學習的各種潛能具有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渠道。本人通過德育課堂教學的各種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具體做法是:通過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積極的深入探究;通過有價值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新知;通過對各種訓練活動的指導和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主調控。通過以上做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培養和塑造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以往的德育課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要”的單向的“培養”活動,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不強,獨創精神欠缺。在教學形式上,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模式,將備課當成“背課”,將上課當成“演課”,將學生當成“容器”,忽視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在教學效果上,經常是解決了學生“知不知”的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境自情,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激發學習熱情
學生的學習是認知和情感的結合,學生渴望成功,成功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學生根據自己所積累的生活經驗,自然地產生感應思維。在德育課教學中,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設問、質疑,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索、尋求答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講“職業的內涵”這一內容時,并沒有按常規先下定義,而是讓學生說出他們比較熟悉的一些職業名稱,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辯析這些例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從而歸納出職業的內涵即職業是人們從事的比較穩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通過這種形式的發問、質疑,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習慣于死記硬背,教師歸納總結出的結論轉變為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自己分析、綜合、總結、歸納出應有的結論,這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問題,而且最終解決了問題,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欲。
二、引動自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自我探究
現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很好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運用一定思維方法積極思維,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新穎獨特的見解,讓學生主動參與,敢說、敢問、敢議,從而對問題進行深刻、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形成深度思維。例如:本人在講《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緒論的內容中,通過引導學生自讀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青少年指出的15條“腦力勞動的紀律”,然后根據這15條學習紀律制定出符合自己學習實際的學習紀律。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啟思自悟,啟發學生思考,自我領悟新知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從教學角度講,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的思考過程,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師是思考力的培養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成功的欣喜和學習的樂趣。課堂教學需要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和空間,減少教師課堂活動量,相應增加學生自學和思考,讀書和質疑,討論和交流等諸方面的時間和循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使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自主發展服務。
在教師啟發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讀書,自己提出問題和疑問,自己分析問題,自已解決問題,“學”要深思,“習”要三思,“悟”要反思,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討論,有發現,有創新。特征讓學生觀察,規律讓學生發現,思維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尋找,定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歸納。例如:本人每講完一章內容后,讓學生按照所理解的意義對學習材料進行分類和整理,擬出知識提綱,列出基本知識點及知識重點、難點,這樣不僅使知識系統化,而且經過學生自己分析、整理并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所表述的材料容易理解、消化、吸收。
四、導訓自調,指導各種評價,促使自我調控
關注自主學習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來臨,評價的功能也發生著根本性轉變,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需要服務。教師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開始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到對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考查和綜合評價。因此評價應遵循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指導學生高效率地練習,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學自練,培養學生自查資料,進行自我評價,達到自主訓練,促使自我調控。在評價方式上,不要完全用知識性的東西去衡量學生的德行如何,應盡可能采取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的試題,克服以往死記硬背和簡單再現的弊端,提倡的是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考查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分析社會的能力,客觀上注意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即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
總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發展的、獨立的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只有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才有可能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導,才能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體驗”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只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才能激發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朱幕菊主編《走進新課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傅道春著《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 柳海民主編《中學素質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