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影響。分析得出,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存款保險制度為利率市場化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場化為存款保險制度提供發揮作用的舞臺。相信通過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學者對存款保險制度和利率市場化的關系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存款保險 利率市場化 金融改革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為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何有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關鍵。與此同時,金融業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關鍵。建立包括最后貸款人、審慎監管和存款保險等功能在內的現代金融安全網、能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央行最后貸款人職能、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審慎監管職能已經確立,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長期以來,我國事實上實行由國家全額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一旦金融機構發生資不抵債,最后都由政府作為最后貸款人給予賠付。隱性存款保險不利于金融市場化改革和效率的提升,國家財政還會面臨較重負擔。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一大好處是讓金融機構自己出資建立保險基金,而非納稅人買單。當前,我國銀行普遍盈利豐厚,這為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同時,包括設立村鎮銀行等民間金融機構的試點改革也正式起步了,存款保險既有助于村鎮銀行等小銀行同大銀行競爭,又可以避免個別小銀行倒閉而引起恐慌。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在今年兩會上宣布我國將于今年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
本文論述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影響。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述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第二部分存款保險制度與利率市場化的關系;第三部分得出結論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簡述
1993年我國提出利率自由化的構想,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并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1996年我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以使其利率水平基本反映我國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求狀況。1998年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獲得了更多的貸款自主定價權。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加快。2006年建立上海同業拆借市場,上海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2012年6月,我國進一步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2013年進一步明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長期、后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同年7月20日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我國利率市場化還需完成最后一道門檻,即存款利率完全放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設計,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思路是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率放開的順序為“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
三、存款保險制度與利率市場化
(一)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
1.商業銀行間競爭加劇,存貸款利差減小,經營風險加大。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單一,對存款依賴性很強,利率市場化之后,各商業銀行之間為了占領市場勢必會導致利率競爭,以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來爭奪客戶資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以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存貸款利差的大幅收窄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導致經營風險的加大。一些中小商業銀行難免會面臨破產倒閉的危險,嚴重的還可能造成金融體系的動蕩。
2.銀行借款客戶結構發生變化,潛在信用風險增加。利率市場化之后,由于資金成本升高,為了增加利潤,一方面,銀行會對一些利率市場化之前難以獲得貸款的企業發放貸款,這些企業發生違約風險的可能性比較大。另一方面,在高利率的刺激下,企業的盈利空間變小,借款者有將資金投向高風險行業的沖動,而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貸款者退出信貸市場,使銀行的潛在信用風險增加。并且更嚴重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導致貸款風險和貸款利率之間并不一定是正相關關系,使得銀行體系的風險和收益不對等,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經營效率低的金融機構會面臨破產風險。
3.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大的利率風險。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不成熟,普遍存在用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資產的情況,資產和負債之間不匹配狀況嚴重,并且市場主體普遍缺乏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利率市場化之后,利率隨著供求關系變化發生的頻繁波動會加大銀行的利率風險。一是增加了銀行資金定價的難度,導致重新定價風險的加大;二是即使資產和負債的重新定價時間相同,但只要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的調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銀行也會面臨基差風險;三是利率市場化后客戶根據利率變化行使存貸款及期限的選擇使銀行承擔更大的選擇權風險。
(二)存款保險制度構建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我國商業銀行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如果不能及時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體系和問題銀行的退出機制,一些經營不善的商業銀行破產倒閉風險加大,并可能由此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動蕩。而存款保險制度就是構建金融安全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弊端。長期以來,我國在處理問題銀行時,實際上是實行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導致了大量弊端。一是由于國家承擔存款保險責任,導致市場主體過分依賴國家信用,不能提高存款人的風險意識,削弱了市場對金融機構的約束作用。二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隨意性,給存款人造成銀行越大越不會倒閉的預期,更愿意將錢存入四大行,不利于商業銀行間平等競爭。三是巨額的擔保責任會導致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同時,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執行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2.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優勢。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險機構繳納一定的保險金,當投保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危機、破產倒閉或者其他經營危機時,由存款保險機構通過資金援助、賠償保險金等方式,保證其清償力并對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處置的制度。首先,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一能保護存款人利益,提高存款人對銀行的信任和投資信心;二能防止個別金融機構倒閉的傳染效應,抑制銀行擠兌和由此引發的銀行危機,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三能建立問題銀行的合理處置機制,降低道德風險。其次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增強中小銀行的競爭能力,促進公平競爭提高銀行業效率。再次,存款保險制度能依照法律手段對金融業實施監管,加強監管有效性,減少風險損失。最后,存款保險制度的實行能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描述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經營帶來的挑戰,分析了存款保險制度與利率市場化的關系。分析得出,利率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存款保險制度為利率市場化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場化為存款保險制度提供發揮作用的舞臺。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抓緊落實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方案,為利率市場化最終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二)培育有效的貨幣市場,為利率市場化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三)適時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為利率市場化提供優勝劣汰的動力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倩媛.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款保險制度的構建[J].商業環境(2009).
[2]張維,谷政.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主要障礙與政策建議[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11-18.
[3]姚志勇,夏凡.最有存款保險設計——國際經驗與理論分析[J].金融研究(2012)98-110.
[4]袁東.論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與利率期貨的推出[J].財貿經濟(2003)19-14.
作者簡介:黃異紅(1973-),女,廣東陽春人,任職于昆侖銀行烏魯木齊分行,研究方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