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旺
【摘要】現初中教育由過去擇優錄取變為面對全部小學畢業生,學生素質差異大,學習成績差異也大。如何使群體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獲得素質上全面提高,是每個物理教師需要探討,解決的課題。而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陣地,如何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積極主動的愛學、要學,是創建有效、高效課堂的前提和保證。針對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現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提高 物理 教學 做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63-02
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初中上第一堂物理課,學習物理的熱情非常高,但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習內容的加深,幾次考試下來,使不少學生對物理學習失去了信心。我通過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分析,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時只是應付各種考試,死記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不理解其中的物理意義,不能用物理知識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在物理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質量事關學校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成長,要切實落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水平,一定要致力于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即用較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取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有效課堂的達成,受制于多種因素,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師生間在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等都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我校的具體實際,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措施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一、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生生關系
新課改強調所謂“生生互動”,指的是課堂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包括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互幫互學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生生關系。
而物理知識特別是現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都比較有趣,與生活現實結合得比較緊密,所以物理課正是訓練學生合作、發問、討論、總結進步的最佳場所。盡管初中學生在如何與同學進行合作互動方面還不成熟,組織他們進行良好合作還比較困難,但初中物理課堂中卻不能忽視這一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劃分對子組方式培養學生此方面的能力。目前,我校大力推行的“三主互位導學法”就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圍繞學習小組“學、議、練”,還課堂予學生,各環節圍繞學生展開。
二、把學生真正帶入學習物理這門課的熱情中
初中物理課的學習內容極具生活氣息,這就為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因此,初中物理課堂上,我們要多設一些對學生來說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討性的課題,鼓勵他們去研究,要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見解,讓學生的思維在物理世界中自由而有方向的飛翔。
我們必須上好第一堂物理課,要精心準備。設置一些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的問題,去吸引學生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在無盡的問題中產生求知欲,最后告訴學生這些問題都將在我們的物理課中得到解答,把學生真正帶入學習物理這門課的熱情中。例如,我曾經就如用三棱鏡做光的色散實驗,提出為什么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會出現七種顏色的光?讓學生看到現象的同時留下思考的問題,結果學生興趣盎然,課后把我圍了一圈,問這問那的。我當時非常高興,心想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學習物理的興趣這個策略是成功的。而在以后每節課中,我們也要堅持,通過設疑恰當地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如讓學生做小實驗;每隔一段時間制作科技小報,讓他們多搜尋有用信息;以及小科技制作等等。根據我的實踐,學生在紙筆習題中有疑問時,教師用實驗、討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解決。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
隨著初中物理的課改和教改的不斷深入,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平等二字。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就必須師生互動。課堂上師生互動主要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形式體現。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應該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教師在互動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與補充,學生在互動中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改造或創新并形成規律。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活力、教學才會達到有效。
師生互動能否實現,關鍵在于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去,真正成為活力課堂的主人,與教師講課時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飽滿的熱情全神貫注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講起課、說起話來辭懇情切、興致勃勃、神采飛揚,這種形象和狀態本身就會自然產生一種誘人的魅力,從而感染學生,使學生也興奮起來,整個課堂氣氛也隨之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學語言”除聲音語言外,還包含身體語言。上課時教師的表情、手勢、動作、形態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一位知識豐富、姿態優雅、語言風趣、幽默的教師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對教師偶像的崇拜,容易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師生互動。
四、正確使用導學案,將課堂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導學案是我校現階段實施教學過程的主要手段,在使用過程中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如下具體要求:
1.導學案對教師的要求
因為導學案是所有任課教師集體研討的產物,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這就要求在集體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師生共享等各環節中,做到一絲不茍,扎扎實實,要講求實際效果,拋棄形式主義,使教研、備課、上課互相協調一致,不再互相游離,逐步實現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和諧統一。
教師應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學案”,上課前發給學生,學生預習后,教師要批閱一部分“學案”,根據學情再次進行課前備課。 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五讓”:教材讓學生自讀;知識讓學生探索;問題讓學生解決;結論讓學生概括;體系讓學生構建。
2.學案對學生的要求
學生拿到學案后,要求根據具體要求進行課前預習。
所有的同學必須要解決學案中基礎題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題,碰到生疏的難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
課堂學習時要適當作些方法、規律等的筆記,課堂上注意總結學習規律及“學后記”的填寫,以便最后復習。要求學生每隔一定時間后,將各科學案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五、重視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自然科學,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生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見,觀察和實驗是學習、認識物理現象的源泉,是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基礎,也是學習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觀察和實驗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觀察不是消極的“觀看”,而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細致地看物理現象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并把觀察和思考相結合,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多細心觀察周圍的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現象,并與課內知識聯系,如學了壓強后可以有意識地觀察人在泥濘路上走比在公路?上走要費力一些;學了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之后,觀察自行車上哪些部位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需要減小摩擦,是怎樣實現的。使學生逐步養成愛觀察,善思考的好習慣。
六、合理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作用
隨著課改的縱深發展,“有效”、“高效”已經成為理想物理課堂的孜孜追求。讓我們拋開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而努力,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注重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生生關系、把學生真正帶入學習物理這門課的熱情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優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使物理課堂煥發具時代氣息生命的活力! 總之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實是一項艱苦、細致和需要耐心的工作,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摸索,乃需師生共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