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瑤
所謂“理答”,就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的語言反應,是對學生回答的理會、整理、梳理,包括動作、神情等體態語言. 教師的理答應該開放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有效的理答,能讓課堂變得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數學課堂上如何藝術理答呢?本文作一闡述.
一、在等待中促進自省
等待是一種重要的理答方式,教師要善于等待,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與時間. 研究表明,當教師把等待的時間從3秒延長到5秒時,就可以會出現下面一些結果: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增加,回答不出問題的情況減少,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主動回答問題的情況增多,學生的自信心提高. 如:去年我教三年級兩個班,在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我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一根鐵絲正好圍成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如果將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題目不難,但三年級孩子缺乏一定的空間觀念,難以找到變中的不變量. 三(1)班上課時,我問:“當長方形變成正方形后,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學生很快發現兩個圖形的周長不變. “你會求嗎?”我迫不及待地問. “會.”學生們堅定地回答. 聽到這么鏗鏘有力的聲音,我心里美滋滋的. 課后,我寫教學反思時想:這方法即使我不講,大部分學生一定能做出來吧?現在課標指出:要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如果我不提醒,到底會有多少孩子會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到了另一個班. 題目出示后,我直接問孩子:“你會嗎?”“會!”聲音不高,在我的預料之中. “拿出隨堂本,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于是,我把時間留給了他們,沒想到孩子們在匯報時發現了豐富多彩的解題方法,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如生1回答:“我發現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是18厘米,那么只要用18 ÷ 2就是正方形的邊長了. ”生2:“老師,這題不用算就知道正方形的邊長是9厘米了!原來的長是10厘米,寬是8厘米,現在變成正方形,只要將原來的長少掉1厘米給寬,而這時長和寬就正好是9厘米了. ”課后,我想:我是不是小看了三(1)班的孩子了?是我不放心我的學生嗎?抑或是我的教學習慣讓我不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呢?
看來,我們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有時放手的愛、等待的愛,或許才是真正智慧的愛.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心浮氣躁,要充分相信他們,用睿智引導他們,更要學會耐心等待. 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二、順水推舟,啟發誘導,積極理答
觀察特級教師的現場教學和課堂實錄,不難發現,他們的理答積極而富有智慧,具有及時性和激勵性,教師能對每個回答的學生予以及時理答,在傾聽學生發言時,教師不輕易打斷他的思路,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不置之不理,而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 很多優秀的教師課堂上會運用大量的真誠的激勵理答:“敢于向困難挑戰的舉手!真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 ”“你一定會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這些鼓勵性的理答對學生寄予了希望,給學生注入了興奮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理答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中并非是單一呈現的,而是并舉呈現,把多種理答的方式整合起來,使其效果顯示最優化. 激勵性理答和非語言性理答相結合,如肯定就豎起大拇指、一個贊許的眼神、一次真誠的握手等等,這種理答的組合方式是很常見的.
三、穿針引線般的理答,突破難點與盲點
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出現難點和盲點,尤其在雙方的交流出現貧乏或障礙時,教師穿針引線般的提示和鼓勵顯得尤其重要,不僅可以起到對課堂互動的推動作用,又使得學生的思維和表述逐步走向深層次、高境界. 在教學五年(下)“圖形覆蓋中的規律”這課時,課尾我出示一道實踐活動題:小紅和小芳兩人同時被邀請參加宴會,她們想坐在一起,如果圍坐在8人一組的圓桌上,有幾種不同的做法?此問一出,學生有點措手不及,于是我提醒他們用畫圖的方法,結果學生很快認識到這道題是這堂課知識的升華.
四、擴大參與度,提升思維高度
轉向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使師生一對一的交流變為一對多的交流,也是創設良好的課堂研討氛圍的有效手段. 正確地使用轉向技術,就需要把同一個問題再次拋給其他學生,引發更多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培育,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
五、追問、轉問和探問,智慧理答
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關鍵點,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去追問,推進學生的深度思考,使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教學“可能性”時,我創設學生摸球的情境,哪名同學摸到一個紅色的球,就能獲得一本筆記本作為獎品. 學生躍躍欲試,但是上來五名同學一個也沒摸到. 我若有所思地問道:“都沒中獎,今天你們的運氣可不太好呀!”學生著急了:“我們的運氣不會這么差吧,是不是箱子里就沒有放紅球啊?”“你們都這么認為嗎?”我反問學生,很多孩子表示贊同. 我把箱子里的球全部倒出,真的沒有紅球,學生們開始嚷嚷. 我轉問道:“看來你們都有情緒,說說看,為什么我不想讓你們中獎?怎樣才能使你們有獲獎的機會呢?”學生提議放進一個紅球就可以了……但接下來摸球的過程中有中獎的,也有沒中獎的,學生自己最終總結出可以用“可能”這個詞來描述這次摸獎的結果. 有趣的情境,充滿數學思考的追問,帶領學生向問題的縱深探究;環環緊扣的追問,使學生們對“可能”“不可能”兩個詞有了深刻的理解. 學生們在學中思、思中悟、悟中得,教師的追問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正如肯尼基·胡德所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 ”如果說,好的提問活動可以架構一堂高效的數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深入鉆研,點燃其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將教學活動推向高潮的話,那教師推波助瀾的理答必然在其中起著中流砥柱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