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泉
傳統的數學教法,以“教師講,學生聽”為特征,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而且教師總是把自己整理后的有序思維灌輸給學生,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與“聽眾”,學生失去了自主猜測、假設、嘗試、創造的機會,其主體地位被拋到“九霄云外”,這樣的教學,教師是絕對的“教”者,課堂完全由教師主宰;學生是百分之百的“學”者,能好好學習,積極正確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就是“好學生”. 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只能圍繞著教師的“教”團團轉,嚴重地扼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地位被顛倒,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大膽改革,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激發興趣,發揮主體作用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強化劑,是學好數學的動力. 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地思維,主動認真地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才能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和學科特點,講究教學藝術,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不僅不是一種負擔,而且是一種樂趣,進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反比例意義時,我是從正反比例關系的內在聯系入手的,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出示下面的題目:下面關系中,一定量確定之后,另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三、指導學法,發揮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 教和學是統一的. 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重視教法,而且要更加重視學法指導. 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
例如,在教學生解答應用題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研究如何根據已知推出問題的過程,而數量關系是由已知通向問題的橋梁. 因此,它是解題的關鍵和難點.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給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使之逐漸產生興趣,實現變苦學為樂學,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有兩種:演繹和歸納. 演繹法即從問題入手,找出解決問題的兩個數量,看哪個是已知的,哪個是間接的,先求出間接數量. 如應用題:“菜站運來豆角140千克,運來黃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運來豆角和黃瓜一共多少千克?”這道題求的是“運來的豆角和黃瓜的重量”,前者是已知的,而后者是間接量必須先求之. 歸納法即從已知條件入手,先求出間接量,再求問題. 這樣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學生的思路就會豁然清晰,從而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四、引導操作,發揮主體作用
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可以使學生達到理解掌握新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參與,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新知識,掌握認知現狀,這樣學生既學得輕松愉快,又能清晰地理解概念,有利于他們的記憶.
例如,在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我采取下面這種方法:一是先讓學生動手量一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和一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在兩個正方形的邊上標明尺寸. 然后告訴學生,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大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在這個基礎上,引出定義: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二是教師展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學生根據上面已學的知識,類推得到: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最后教師提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都是表示面積大小的“面積單位”,而厘米、分米、米等是表示長短的“長度單位”. 這樣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動手動腦,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使他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擺在什么位置會關系到數學教學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角色地位,當好“導演”讓學生充當“主角”盡情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動腦筋思考,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從而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