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注重實踐活動,提供實踐時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際 實踐時空 生活情境 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28-02
[問題提出]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國家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此段話闡明了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最終用于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那么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實施原則]
1.活動性原則,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結果,要在學生活動和探索的過程中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2.開放性原則,要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他們的學習體驗和創造性表現。
3.實踐性原則,必須切實加強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個人認識真正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
[實施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1.創設教學情境,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在低年級就應該開始滲透。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找準現實生活的切入點,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
例如:我在導入《連乘應用題》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師:春暖花開,我們盼望已久的春天來了,這時大家最想干什么?
生:春游……
師:春游,多好的想法呀!××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也要去××風景區春游了。你看,一早,他們就在操場上排好了隊。(多媒體顯示)
師:從這幅三年級的排隊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3排。每排12人。
師:你從這些數學信息中,你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一共有幾排?生:每班有幾人?生: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通過這樣的參與實踐式的數學環境,自然而然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增強了對數學的親切感,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2.靈活選組教材,實現學習材料生活化。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教材又是一個宏觀藍本,僅僅只起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指向作用。教材是死的,教學是活的。因此我們教師要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靈活使用教科書,創造性地選編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
在人教版“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一課中,教材設計了一個“全校衛生評比”的情景圖,可我們學校的衛生評比是不用紅旗的,于是我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一道例題:二(1)班中午在學校吃快餐的有38人,我們班比二(1)班少3人,是( )人。學生興趣很濃,馬上說出是35人,并說明了解題思路。我把教材中學生生活中沒有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我在設計這一課的習題時突破了教材限制,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創設應用情景。課前,我先讓學生數一數你一共有幾顆五角星。(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競賽欄中設立了“看誰五角星多”的欄目。)學習完例題后,我組織學生進行猜五角星的游戲。我說:“我們班的謝小奕小朋友真棒,已獲得了31顆五角星,你能說一句話,讓同學們猜猜你有幾顆五角星?”
生1:“謝小奕有31顆五角星,我比她少4顆,你猜我有多少顆?”
生2:“你有27顆。我是這樣計算的:31-4=27(顆)。”
生1:“你猜對了。這幾天上課我會專心聽講,認真寫字,爭取能趕超她。”
生3:“謝小奕有31顆五角星,我比她少16顆,你猜我有多少顆?”
生4:“你有15顆。我是這樣計算的:31-15=16(顆)。”
生3:“你猜對了。謝小奕,我會事事以你為榜樣,爭取趕上你。” ……
這樣的教學,學生覺得十分親切,對學習本節課內容非常感興趣。在游戲中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算理,而且使學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培養了競爭意識。
二、提供實踐時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標準》十分重視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索現實生活問題,在活動中使用和應用數學,感受數學的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學習,發現數學問題。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去體驗、探索,建構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和態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乃至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再創造”的過程。如:周炳炎教師在上《周長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圖形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了原來這一圈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又如,一位老師在上《三角形》的活動課時,他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動:第一題,兩條短邊之和與第三條邊長相等;第二題,兩邊之和小于第三條邊。第三題,任何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馬上就發現了數學問題:只有任何兩條邊之和比第三條邊長一點,才能搭建成一個三角形。
2.讓學生在調查應用中發展,發現數學問題。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例如:在教學《利息與利率》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系來。
三、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利用新學的知識去探索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1.創設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所學的問題產生興趣。例如學生學習完連減應用題后,教師在課件上出現這些畫面:洋娃娃35元、熊貓玩具8元、模型飛機12元、書包36元、梳子2元、玩具汽車15元、皮球5元、橡皮1元。老師說:“給你50元錢,請你買2樣東西,你喜歡買哪兩樣東西?還可找回多少錢?給你30元,你怎么買?”由于買東西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事,因此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當然,一些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創設開放性的生活情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開放性的原則,選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讓學生從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個數學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如一位老師在學生認識了各種幣值的人民幣后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多媒體畫面)
東東:阿姨,我買一張郵票。
營業員:一張郵票的價錢是8角。
東東:啊?在人民幣中,有1角、2角、5角,但是沒有8角,怎么辦呢?
學生討論后找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生1:我拿八張1角。
生2:用兩張2角、四張1角來付。
生3:用三張2角、兩張1角來付。
生4:我拿兩種人民幣,一張5角、三張1角。
生5:我拿四張2角合起來也是8角。
生6:我拿三種人民幣,一張5角,一張2角,一張1角,合起來就是8角。
生7:我付1元,讓阿姨找我2角。
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讓學生體會成功,學會學習,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設活動性的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天性是好動的,要讓他們在活動中運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世界,進行探索,豐富認知結構。因此教師應持動態的教學教育觀,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主動發展。
例:一位老師在《認識人民幣》課尾創設這樣的一個活動情境:(多媒體顯示畫面)
師: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讓我們也去逛逛商店,親自試一試。活動前,每組要推選出一名商店經理,掛上上崗證。(名小組激烈推薦商店經理)
師:哪位經理來介紹一下你的商店?
生1:這里是運動商店,我們的貨剛剛到……
生2:快來買呀,我的貨又好又便宜……
生3:我可以給你們優惠一點……
師:好,同學們請從口袋里拿出自己帶好的1元錢去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吧!
(學生開展銷售和購物活動。)
師:哪些同學來匯報一下剛才的活動情況呢?
生1:我買了一枝鉛筆4角,找回6角。
生2:我買了一把工具刀9角5分,找回5分。
生3:我買了一塊橡皮3角,2支鉛筆8角,一共是1元1角,我叫他便宜一點,他收我1元。
生動活潑的購物活動磁石般地吸住了學生,傳統的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盡情綻放著教育的藝術與魅力。
俗話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我們就要努力創設數學學習與生活觸覺、與生活交融、與生活碰撞的機會。
作者簡介:
陸志英,學歷:大專,出生年月:1974.10,職稱:小學高級 工作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袍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