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管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理論——“木桶原理”, 即一桶水的盛水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木板,因此這條理論也被稱為“短板理論”. 如果將管理學中的這個木桶遷移到我們教育學中,我認為也同樣適用. 為了更好地闡釋教育學中的“木桶原理”,我準備結合小學數學中的整理與練習課(即復習課)來談一談. “短板”要加長,“木桶”的盛水量才能增大,可是“誰”或“什么問題”才是那塊短板呢?我認為,我們要先去“尋找”那塊短板,然后才能“加長”那塊短板,這才是解決短板問題的實質.
一、尋找“短板”
1. 整體尋“短板”
整體尋“短板”,要求老師根據孩子們的課堂反應、作業反饋結果……找準“短板”.這里的短板,既可以針對全班學生——“誰”是班級整體這個木桶的短板,也可以針對全班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什么問題”是全班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知識點的短板. 因此,作為老師而言,一定要從大處著眼,將吃力的孩子、薄弱的知識點給“尋”出,為下面加長短板工作做好準備.
2. 個體找“短板”
個體找“短板”,要求孩子們學會自查及自我總結,會學習的孩子往往都是善于觀察與總結的. 對于反復出現的知識點,或由此及彼產生的知識點,孩子們還是深有感觸的. 這時,我們可以將主動權完全放手給孩子們,讓他們將知識點舉一反三、全盤托出. 比如教學“圓柱與圓錐的整理與練習”時,老師放棄題目疊加題目的枯燥練習,而是出示一個圓柱體木樁,讓孩子們看著木樁,思考你想對這節木樁怎么樣. 基于這一單元的學習,孩子們接二連三地提出打算刷、削、切、挖等動作,這些動作的背后又可以牽扯出一系列的知識點,刷可以刷出表面積做裝飾品,也可以刷出側面積做柱子;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切成兩個相等的圓柱或兩個相等的部分……當孩子們提出相應的問題后,老師給這個圓柱添上了底面直徑和高的具體數據,并請孩子們解答. 這里,孩子們在交流中收獲了別人的“長板”,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短板”,這是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個體“找”短板方式.
個體找“短板”還可以這樣,比如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課”時,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練習部分的,他讓孩子們找出一兩題自己認為薄弱的練習,當然,為了照顧到孩子們的面子,保護孩子的自尊,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這位老師進而這樣改進設計——請找出一兩道你認為大家容易出錯的題,這樣不敢將自己“短板”亮出的孩子,也能大膽亮出了“大家”的“短板”.
以上兩種練習設計都以孩子為主體,緊緊圍繞著孩子們的需求展開,正是有了找短板的需求,孩子們才能更好地“查漏補缺”,這就好比銷售某項產品前進行的市場調查. 個體找短板以其獨特方式更好地詮釋了課程標準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3. 互相覓“短板”
互相覓“短板”,我們可以讓孩子說一說對于本單元你的收獲是什么,還有哪些地方或細節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 這種互相覓“短板”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機會去發現自己或他人的“短板”,這不是互相揭短,而是在真誠提出問題后共同進步.
二、加長“短板”
針對以上找“短板”的三種方式,我認為要加長“短板”也有相對應的三種方式,即整體“加”、個體“長”、互相“增”. 下面我結合兩個課例設計說一說以上三種方式的嘗試.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練習”中,我先呈現了一個長方體玻璃缸,讓孩子們用數學的眼光提出數學問題,有孩子提出了要求玻璃的面積,有的提出了求魚缸的容積、水的體積、底面積等問題,接著我又添上魚缸的長、寬、高、水面深幾分米這四個條件,這里既是我整體無形的“加”,也是孩子個體有形的“長”. 接著,我由無形逐漸過渡到有形,將孩子們平日里容易錯的兩個題型以生物小組同學市場調查結果的方式呈現:每平方米玻璃售價40元,每2.5平方分米玻璃的售價1元,并提問要做這樣一個金魚缸要花多少錢. 對于這塊,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時候用乘法,什么時候用除法,這里的練習指向性很明確,所以他們在練習中也逐漸明白. 接著我開始了另一個整體“加”—— 在生物小組的魚缸內注入4分米高的水后,又放入一些裝飾用的小石塊,魚缸的水上升到5分米高,放進魚缸里的小石塊的體積是多少?這里的“加”也是個重點、易錯點. 這個課例,我側重用到了整體“加”及個體“長”的兩種方式,并且用一個金魚缸串在了一起,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互相的交流中加長自己的短板,我的引導,看似無心,卻使學生在無形中加長了短板.
在教學“圓柱與圓錐的整理與練習”中,我讓孩子們每人收集一兩道你認為易錯或是重點的題目(問題). 孩子們的心思是縝密的,有些孩子提出了進一法和去尾法的問題,這讓孩子們將所有的情況進行了分類整理,容器盛水求水的體積時應該去尾,做東西準備材料時應該進一;有些孩子提出了計算中要注意單位換算的問題;有些孩子提出了圓柱形物體求幾個面的問題;有些孩子提出了具體的題目讓大家討論;還有些孩子提出了在一般題目中不可能遇到的測量問題(學具圓錐的高),接著我又順勢問怎樣測量一個圓錐形沙堆的體積……這樣的練習設計更突出了互相“增”長板方式的優勢,它在短時間內,可以增大孩子復習的容量,可以呈現出孩子最需要的知識,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平臺修補自己的短板.
綜上所述,尋找到那塊“短板”并加長,無論對孩子個體的“小木桶”而言,還是對班級整體的“大木桶”而言,加長某個人或某一方面的短板,都可以提升木桶的盛水量,唯有此,才能接受源源不斷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