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摘要: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相當于一個球狀環形體。其中,“生活化課堂教學”是核心層,向外再依次環層拓展為“生活化總結對接”“生活化合理輔導”“生活化自主歷練”?!吧罨侠磔o導”是拓展、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最為關鍵的一層,它充分發掘學生課內外生活中最有益于學生學好語文的資源,同時也為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最合理地選擇好資源,進而為建構起一個更為廣闊、富有“營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打造好最關鍵的一環。語文教師則更要切實作為,層層盡心盡力,努力建構好這個生活化的語文教育場。
關鍵詞: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合理輔導;教學場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7-0045-04
“生活化語文教學”既不完全等同于“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提法,更不等同于“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之類的二元化提法。至于那種極端應試化、功利化、實用化地單向、孤立、靜止地死教死練死考(把學生教死練死考死)的語文教學就更與“生活化語文教學”格格不入了?!吧罨Z文”是一個實踐層面的概念,其內涵為:課堂教讀策略和方法的生活化,即運用生活化策略和方法引發學生深入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聯系讀者生活,回歸生活情理,充分調動師生生活積淀等,充分感受、體驗、探討和悟得課文何以這樣而不那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和運招用技;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生活化,即在學生的課內外語文學習生活中,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表達欲和表現欲,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課內語文教與學與課外自覺學習語文融通互化、互哺共生,并且持久性地把這種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當日子過,以求切切實實地漸進式提升;由生活化課堂教學這個核心層向外環層拓展,再依次建構好“生活化總結對接”“生活化合理輔導”“生活化自主歷練”這三層,各層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建構起“生活化語文教學場”;學生在生活化語文教學場中活學學活,自覺智慧地學好語文,自覺自主地歷練提升。生活化語文教學的教育理想是:語文教學真正歸真守本,務實有效,教文立人。
本文主要論述“生活化合理輔導”層的具體內容及其必要性等。這一層有三個系列,分別是中學生必備知識積累系列、中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系列、中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南系列。每個系列又開設若干輔導式講座課程:中學生必備知識積累系列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古代文化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邏輯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修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寫法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文審美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和諧交際知識積累輔導講座”等課程;中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系列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其他學科教材語文價值的發掘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時代社會與文學創作輔導講座”等課程;中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導系列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閱讀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寫作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審美心理輔導講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應考心理輔導講座”等課程。這些課程體現了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切合中學語文教與學實際需要,也合理地利用了對學生語文學習和身心健康有益的課程資源;同時這些課程既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又與師生課堂教與學等對接相融、互哺共生,從而務實地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環境,完成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的建構。具體闡述如下:
一、語文學習必備知識積累系列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古代文化知識積累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引導學生走進古人的文化生活,比較系統、深入地了解古代詩詞、典籍、科舉、官職、禮俗、飲食、歷法、地理、音娛、交際等方面的知識,為能夠讀懂、學好、賞析經典古詩文,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古代文化傳統奠定比較扎實的文化功底。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邏輯知識積累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生活化地向學生講授一些基礎性的邏輯知識。這不僅是對語文學科完整體系的理解和尊重,也會彌補現行語文課程體系的不足,更益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素養的全面發育與提升。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修知識積累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指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融入現實生活,回歸生活情理地活學學活語法、修辭知識,真正學會會用。尤其是對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前置與倒裝、病句辨析以及一些易混修辭格等,更是結合表意功用,回歸生活情理,聯系生活現象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地進行講析,以使學生能夠把知識概念學活學透。比如,“賓語就是謂語的支配對象”這個定義,它就意味著,只要是謂語的支配對象,無論這個成分有多長,就都只能做賓語。像“我看見王老師背著個包進辦公室了,李老師提著個球拍去操場了,趙老師在班級教室前來回走動”這個句子,無論賓語有多長,也只能是“王老師背著個包進辦公室了,李老師提著個球拍去操場了,趙老師在班級教室前來回走動”。再如,“我買饅頭,兩個,黑面兒的哦”這句話,之所以要兩個定語后置,很可能是因為環境太吵,買饅頭的人要把自己的意思強調得更清晰一些,以便讓賣飯的服務人員聽得更真切。文言文的語法現象也可以這樣活教活學。又如,“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引自魯迅《故鄉》)中的“圓規”該屬于借喻修辭,因為“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楊二嫂)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亦引自魯迅《故鄉》)這個句子表明,“圓規”是魯迅為了形象地形容楊二嫂,表達鄙夷之意所打的一個比方。在這個句子里是明喻,在前面那個句子里也是比喻,只是本體“楊二嫂”和比喻詞“像”沒有直接出現而已。以前,教參上都講這個“圓規”是借代,顯然是不合生活情理的。借喻的根子就是比喻,是為了用打比方的方式表情達意的,強調相似性;而借代則是用“甲”代“乙”(如用“特征”代“本體”)來表情達意,不強調相似性,而只有相關性。可見,修辭格的學好悟透,也必須得回歸生活情理。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寫法知識積累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也是為了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聯系現實生活現象,回歸生活情理來活學學活寫法知識,真正學好悟透,學會會用。因此,講座要運用生活化策略,要聯系生活現象,回歸生活情理,結合具體語境,做到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娶媳婦時需放鞭炮,吹奏喜慶的音樂,正如過春節家家張燈結彩一樣。這在文章的寫法上就叫烘托,目的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情緒、心理以及某種環境下的氣氛等。寫法知識是怎么來就怎么學怎么教。由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或情理入手,很多很抽象的概念的教與學都會變得生動活潑,妙趣無窮。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語文審美知識積累輔導講座”,旨在發掘語文學科所蘊含的各種美,對學生進行語文審美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感受、想象及聯想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從而提高欣賞水平和審美素質,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語文審美的最高境界。講座由語文學科中所蘊涵的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語言美、藝術美等維度來展開,并對這些美的下位概念(如語言美的下位概念音韻美、節奏美、質感美等)展開深入到位的品析。這樣的講座,無疑會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家融注到作品中的審美體驗,使他們有如親臨其境地領悟其中的理性,體味其中的感情,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獲得心靈的陶冶,智慧的啟迪,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提升。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必備和諧交際知識積累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突出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實用性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和諧口語交際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落實語文學科教學需為時代、社會和生產、生活服務的教學宗旨。講座結合具體的交際情境和學生關心的交際話題等,生動活潑地由交際得體需看對象、辨場合、擇時機、示尊重、講文明、說清楚等維度切入并展開。案例注意正反對比,表述語言要生動活潑,培養學生文明用語、和諧交際的能力和習慣。具體來講,就是教學生文明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藝術,尊重和理解對方,發揚合作精神,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努力用語言去打動別人;教學生能夠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體演講,表現出在人際交往中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做到有勇氣、有主見、談吐文雅、文明得體、自信誠懇地進行交流。
這些專題課緊扣住“必備”“知識”“輔導”和“生活化”這幾個關鍵詞,生活化地講授一些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知識,不搞系統化的繁瑣哲學,不喧賓奪主,突出簡明性、實用性、趣味性、輔助性和實效性。重在回歸本源地講方法教規律,促進學生活學學活,會學會用,形成自覺、習慣、能力和素養。
二、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素養積淀系列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其他學科教材語文價值的發掘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教給學生一雙到其他學科教材中發現“語文”的眼睛,培養他們在閱讀其他學科教材過程中主動感受和學習語文的自覺與習慣。講座具體由非語文學科教材與語文的關系、數理化學科中定義定理的表述藝術、政史地學科章節內容的表述藝術等維度切入,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佐證充分的輔導。這樣的講座無疑會切實放大語文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充分利用其他學科學好語文的智慧和能力的生成。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及其影響有一個基本了解,打下一定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底子,為品讀古典文學作品奠定哲學思想基礎。主要講授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和孟子等先哲的哲學思想及其深遠影響。講座遴選代表人物,典故導入,深入淺出,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富有指導性和啟發性,使學生樂學愛學,真有收益。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流派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讓學生對西方古代哲學思想及其影響有一個基本了解,開闊視野,提升素養,為學習和品析西方文學作品奠定一定的哲學素養。講座分古希臘時期、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幾部分,主要介紹蘇格拉底學派、柏拉圖學派、愛弗斯學派、黑格爾學派和費爾巴哈學派。這些專題課無疑會使學生對愛弗斯的“邏各斯”(即變化是萬物唯一的常性,但它不是反復無常而是合乎規律)、蘇格拉底的“倫理道德問題”、柏拉圖“嚴格推理法則系統化”、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等有一個初步了解,既豐富學養又提升哲學品位。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時代社會與文學創作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選擇中西方歷史上典型的時代社會背景,總結、分析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培養學生知人論世、品文探源的自覺和意識。講座選擇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晚唐、南宋、“新文化運動”、“文革”后、“改革開放”以來以及西方的“文藝復興”、十七和十八世紀等有代表性的時期,并列出著名的代表作家來佐證,舉一反三、激趣啟智,導引并激發學生自主、自覺、自助地發育知人論世、品文探源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這些輔導講座課緊扣“素養”“積淀”和“生活化”這幾個關鍵詞,生活化地進行講授,突出簡明性、趣味性、輔助性和實效性,以點代面,舉一反三。旨在培養自覺和習慣,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精神營養,助推學生到課堂外去發現和學習語文,不斷吸收、積淀、豐富和提升自己。
三、學生語文學習健康心理指導系列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閱讀心理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從心理學角度對中學生的閱讀狀況及閱讀心理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和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閱讀和讀思結合、讀寫結合、思辨探究等良好的閱讀心理品質。講座由當代中學生在閱讀中普遍存在盲從心理、浮躁心理、慵懶心理、敷衍心理、偏愛心理、功利心理等不良心理行為入手,深入、到位地剖析其成因,并指明其矯正途徑和方略,以切實促進學生閱讀心理的健康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寫作心理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從心理學角度對中學生的寫作狀況及心理進行分析,深入探究其成因,指明正途和誤區,以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寫作心理。講座分別從寫作的潛伏期、萌動期、運行期切入并展開,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并提出矯正不良寫作心理(如積累階段的懶惰與迷惘、審題階段的模糊和不安、構思階段的焦慮和壓抑、修改階段的自卑與消極等)的舉措。如,激發寫作沖動、培養寫作興趣;調動真情實感,激發寫作欲望;培養觀察能力,儲備寫作材料等。事實證明,認真分析中學生的作文心理,加以科學引導,多角度多方位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培養積極、健康的寫作心理,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審美心理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從心理學角度關注和研究中學生的審美心理特征和審美心理結構,并指出中學生矯正不良審美心理和審美心理結構的途徑與方法。講座緊扣中學生審美心理和審美心理結構的特征切入和展開,指出營造審美心境、指點審美方略和尊重個性差異等一般性的矯正和優化途徑。同時,指明在語文教學中矯正和優化學生審美心理和審美心理結構的途徑與方法。如,利用語文課深刻的理性內容,不斷地去疏導和調控學生內心的感性沖動,使他們的心理變得和諧;利用語文課豐富的感性內容,來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他們的“愛心”;利用語文課中偉大的人文精神,去洗禮學生的私欲,提高他們人生的境界,等等。
開設“生活化背景下中學生應考心理輔導講座”這一專題課,旨在從心理學角度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應考心理,指明不良應考心理的成因以及矯正途徑與方法,引導學生要正視問題,擺正自己,合理宣泄,理性自制,積極進取。講座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深入考察和探究學生的學習類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類問題,幫助學生緩解和破除學生的焦慮、恐懼、厭學心理,調整好與教師、同學、父母的關系,處理好個人的情感問題,由厭學怕考變為樂學愿考,努力學習,積極上進。
這些輔導講座課,充分發掘現有的中學生心理研究成果,最大化地將這些成果轉化為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學習、健康向上的資源。這些講座最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最洞悉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最有可能自然無痕地轉化為一種促進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發育的正能量,發揮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總之,在“生活化合理輔導層”開設這些必不可少的專題課程,就是為了充分發掘學生課內外生活中最有益于學生學好語文的資源,同時也為建構生活化語文教學體系最合理地選擇好資源,進而為建構起一個更為廣闊、富有“營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活化語文教育場打造好最關鍵的一環。有了這樣一個“場”,自然就為學生過上一種自覺主動、意趣盎然、博通厚積、啟智撥慧、活學活用、會學會用的語文學習生活創造了一種可能,進而也為學生自然無痕地涵養身心、學好語文,提升能力、素養和品位創造了一種可能。沒有這個“場”,直接由語文課堂步入生活世界,尤其是步入未來的生活世界學生會是很難適應的,就更不要說如何發展和提升了。特別是針對當下這種應試化的“圈養式”語文課堂,我們語文教師則更要切實作為,層層盡心盡力,努力建構好這個生活化的語文教育場。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