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芙榕 韓天然
【摘要】本文采用我國1983至2013年實際有效匯率與我國三次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四個變量,通過建立VAR模型,分別作了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和脈沖響應分析,得到了人民幣升值提高了我國第一、第二產業的占GDP的比重,抑制了第三產業的占GDP的比重,整體上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結論。
【關鍵詞】實際有效匯率 產業結構
一、引言
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已升值近30%,該現象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匯率是如何影響一國產業結構的呢?一般理論上,升值不利于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部門,而有利于技術密集型的部門,促進整體經濟運行效率。另一方面,貨幣升值相對抑制了生產要素向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部門的流動,使經濟增長減少了對生產要素的依賴,更傾向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否適用于這個理論?因此,分析匯率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的實際影響,有助于把握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也利于我國匯率政策的選擇。
二、模型、變量與數據
(一)模型的選擇
模型中內生變量有p階滯后期,所以可稱其為一個VAR(p)模型。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希望滯后期p和q足夠大,從而完整反映所構造模型的動態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滯后期越長,模型中待估計的參數就越多,自由度就越少。因此,應在滯后期和自由度之間需要尋求一種均衡狀態,一般根據AIC和SI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準則確定模型的階數。
(二)變量選擇與數據處理
為了很好地反應產業結構與匯率的關系,本文選擇了1983年至2013年我國第一(Pi)、第二(Si)與第三(Ti)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四個變量的年度數據。三次產業占GDP比重能準確地反應一國產業的結構狀況,數據來自于Wind;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數據來自世界清算銀行(BIS),它是剔除通貨膨脹對貨幣購買力的影響,一國貨幣與一籃子貨幣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能整體反應一國貨幣的綜合匯率水平,該數據上升,則代表幣值上升,反之則代表幣值下降。
為了在不改變時間序列協整關系的前提下消除異方差性,對三次產業占GDP比重與實際有效匯率四個變量取對數,分別記為LnPi、LnSi、LnTi與LnReer。
三、實證分析
(一)單整檢驗
如果數據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則用計量模型反應時間序列將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先對各變量進行ADF單位根檢驗,以確保在某個階數下序列是平穩的。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LnTi原序列平穩,而其他三個變量一階平穩。為了保證變量同階,我們對四個變量采取一階,即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一階平穩。
(二)模型建立與協整檢驗
本文建立了三個VAR模型:LnPi與LnReer(模型一),LnSi與LnReer(模型二),LnTi與LnReer(模型三),來分別檢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三個產業的影響。根據AIC和SI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準則分別確定三個模型的階數,檢驗結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圖1揭示了人民幣升值對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的脈沖影響,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對第一產業有抑制作用,但是在第2期開始便對第一產業有促進作用,這種效果在第4期達到平穩;圖2揭示了人們幣升值對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脈沖影響,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升值對第二產業短期內抑制作用很明顯,但是在第7期以后這種抑制作用會扭轉為促進作用;圖3揭示了人民幣升值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短期內是促進作用,但在第3期這種促進作用扭轉為抑制作用,在第6期達到平穩。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模型的論證分析,我們得到了“人民幣升值對第一產業有促進作用,對第二、第三產業有抑制作用”的整體結論。具體總結如下:(1)人民幣升值短期內抑制了第一、第二產業發展,但長期起促進作用;(2)人民幣升值短期內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但長期起抑制作用。
筆者認為,產生上述結論的原因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緊密相連。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消耗型的產業結構,通過推動出口與基礎投資建設予以保證GDP的高速增長。而金融危機的爆發、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等原因,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其中,人民幣升值導致了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與進口商品的競爭力的提高,不利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應當控制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打消國際市場對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與此同時,應采用謹慎的政策拉動內需,對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適當扶持,保證我國經濟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192-205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巍,陳昭.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操作簡明教程[M].50-69頁.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3]黃海洲.匯率制度與經濟增長:來自亞洲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5(4):97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