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菲
摘 要 在當今的教學大背景中,學校素質教育離不開藝術教育,美育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既然美育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艱巨任務。
關鍵詞 美術教學 中學教育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美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教育,要求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在學習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場景一:在學生處辦公室工作,時間一長,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因吸煙、打架、勒索被批評的學生,他們的家長因氣憤而像一頭發怒的雄獅。那些犯錯誤的孩子有的全沒了犯錯誤時的“威風”,因悔恨而流淚;有的卻全然不覺自己的過失對他人帶來的嚴重后果,依然為自己辯解或一臉無所謂。
方法一:這些與和諧校園情景令我心痛,令我思索,于是《重拳出擊》——校園公益廣告大賽應運而生。課堂上,讓同學們抨擊校園中一切不文明現象。李杰旋同學的《家里有人在等你》揭示了個別學生夜不歸家、留連社會的現象;邱妙蟬同學的畫面觸目驚心,以碎玻璃與帶血的拳頭的形象完成了《拒絕暴力》之作;林純珊同學的《莫讓校園失去光明》揭示著校園中破壞公物的現象;而陳妙莉同學的《讓我們一起保護校園環境》則以優美的畫面倡議同學們共建美麗校園。作品在校園文化長廊展出后,在同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場景二:學生處主任拿到了一封由校長那里轉來的學生來信,信中對穿校服校鞋,不許留奇異發型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的看法,認為學校在干涉學生的自由。其實“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是中學生守則中的規定,我們學校也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學生“穿校服校鞋上學,不留奇異發型”。而當今部分學生受社會傳媒的影響太大,不能接受這種校規的約束。
方法二:針對上述現象,我開展了《青春活力》——中學生校服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認為“青春的美就是愛怎么穿就怎么穿,校服又大又呆板,難看死了,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模子,個性都得不到張揚”。面對這一觀念,老師對這一問題的反證已毫無意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準備了一組圖片,展示了一個模特和若干套不同類型的服裝、鞋、帽。讓學生自由組合一套自認為合理的學生裝。最后的結果是,無一人將皮鞋與運動服裝組合在一起。我故意問:“你們平時不是最喜歡將校服與皮鞋搭配在一起穿嗎?”同學們哄堂大笑,少數“自由主義者”低頭不語。學生基本上都將休閑運動裝的搭配作為學生裝,問及原因,他們說“簡單、樸實、大方、經濟、運動時方便”。我不失時機地肯定了他們的觀點,同時允許他們張揚個性設計一套自認為漂亮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校服。學生們精神為之一振,作業過程中他們認真、執著,夢想著自己設計的校服將在明天上市。
場景三:曾經在校園中遇到過幾位亂扔礦泉水瓶的學生,問及他們對亂扔垃圾的感想,他們有些臉紅,說“習慣了”。是的,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要改可不那么容易。
方法三:如何讓他們對這些垃圾印象深刻呢?讓他們撿垃圾吧,將收集到的各種垃圾帶到美術課堂上,利用這些“垃圾”進行美術創作,課題就叫做《化腐朽為神奇》。
課堂上,校園中所有可以重復利用的“垃圾”都被搬進了教室:礦泉水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紙杯、糖紙……,同學們在達利、摩爾等抽象大師作品的啟發下,以泡沫板、報紙、膠帶相結合重塑《思想者》,以一次性紙杯重組《母與子》,以雪糕棍制成了比薩斜塔,用舊木筷建出了造型別致的小閣樓,而用可樂罐等做出的裝飾品更是數不勝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用小糖盒、鈕扣、筷子組成的小撥浪鼓,做工精細,實用性強,得到全班同學的一致認可。
確切的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美術教育事業就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現在的學生正是未來的創造者,他們的創新能力將影響著一個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學技術的制高點。而這一切又深深依賴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教育能否得以順利實施。所以美術教育的好壞尤為重要。
再次強調下,國家要發展,民族要振興,必須培養一批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具有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教育面臨著新的轉折,美術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也面臨著一個新的考驗,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把知識轉化為實踐力和創造力。低年級美術教育在新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基礎上,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需要引起我們每個教師的重視。
綜上所述:三個教學活動雖然情節過程有不同,但是她們的開展都在不同程度上讓學生的心靈徹底進行了一次洗禮。更加令我欣慰的是,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不再將時裝與校服亂搭配穿進校園;學生處辦公室里因為打架等違紀現象被老師批評的同學不再有我熟悉的身影;校園中的亂扔垃圾現象雖有所減少,卻仍然屢見不鮮,而我也正好利用這一契機讓“不講衛生”的學生為我送來“神奇”的作品。而現在我們更要清楚的意識到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的學科跨度大、容量廣,操作性強,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只有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多元化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