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愛花 劉武
【關鍵詞】激發 提高 興趣 動機 方式 成績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88-01
每每與同仁們談及學生的學習成績時,無不埋怨聲聲,慨嘆不斷。埋怨學生都是弱智,又不努力;慨嘆自己不知所措,束手無策。其實究其原因,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如果教師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愿意學習了,自然也就能學好,成績也就相應提高了。那么,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愿意學習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
學習興趣是一種個體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聯系著的,它直接推動著人們去探求新知識,發展新能力。它是主動學習的誘因,是自我強化的動因,是成才立業的橋梁。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各種有效因素,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方法,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追求和掌握知識的精神力量,學習起來就積極主動,精神愉快,不知疲倦,常常會表現出一種超常的學習能力。有興趣的學習才能產生最大的學習熱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專注地學習,使強烈的愿望轉化成切實的行動。
郭沫若曾經說過:“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可見,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創造性學習的最佳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是成就事業的最大驅動力。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學生一旦把學習當成一種內在的需要,就會發奮努力,所學知識便能及時掌握,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現就激發學習興趣 的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巧設疑問,激發求知欲望。
恰當的提問能喚起學生注意,產生求知欲望,啟迪學生思維,因而能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多提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為什么”一類的問題,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動手動口,不提“是不是”“對不對”等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的問題,以免學生失去興趣 ,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加強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優美的事物,或者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語言,創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對學習內容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利用成功,激勵上進精神。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疑難問題,“溫故而知新”。當他們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激勵他們的上進精神。
(四)應用電教,豐富教學內容。
應用多媒體課件等先進教學手段,能減少教師板書時間,豐富教學內容,增強直觀形象,能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考,學生會興趣倍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動機就是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不僅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質也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學習動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因為學習動機能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而學習,應該朝什么方向努力,也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所以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中教師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將學生潛在狀態的學習動機轉變為激活狀態,成為有效的學習動機呢?
(一)加強目的教育,發揮目標激勵作用。
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清楚地了解學習的目標要求,尤其要了解所學課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的意義、作用和價值,從而激發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營造教學氛圍,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一個真誠、尊重和重視每個學生的、積極的、有社會情感支持的學習氛圍,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學習,積極性自然高,就能保持最佳狀態,學習效果自然會好。
(三)優化教學環境,達到激發動機目的。
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環境,以圖像、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媒體來反映事物本質,逼真地表現事物的存在和動態變化,通過視覺聽覺誘發學生思維,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目的。
(四)恰當表揚獎勵,感受學習成功樂趣。
學習成功的體驗能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而過多的失敗會削弱成功動機。因此,教學中教師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和體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教師恰當的表揚和獎勵,就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有助于學生產生自信心,學習自然會更用功,學習成績會相應提高。
三、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指將過分強調和突出接受與掌握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單一被動的傳統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探求、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成為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轉變,將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地張揚,學生不僅將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有責任感的主人,就會把學習跟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會越學越會學,越學越愛學,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轉變學習方式,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方法很多,在此談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師要拋棄固定的、程式化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上課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和學生共同分享和理解,要將原來的“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
第二,教師要創設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自覺擔當起學習的責任。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但是只有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促進人性發展的因素,精心設計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合作者,而非“解題者”,學生真正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 “建構者”,而非“模仿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三,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從“敢問”發展到“善問”。產生學習信念的根本原因是疑問,沒有疑問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沒有疑問學生也就不去深入思考,學習就只能處在表層,只能是一種形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指導質疑方法,并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疑,在質疑、解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大可不必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唉聲嘆氣,只要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學習動機,引導他們轉變學習方式,他們就會愿意學習。只有學生愿意學習了,才能夠學得好,成績才會穩步提高。
作者簡介:
劉武:中學二級教師,本科,有志進行有關語文教學、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