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璇
摘要:目前,隨著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嚴峻的形式下,我國各大高校的教育體制都紛紛不斷改革和創新。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出優秀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對高校音樂公共教學的改革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 音樂公共課程 教學改革 建議
一、我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高等院校實現現代化音樂教學中,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工作是一個主要的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也是各大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的核心。目前,在公共音樂課程的現代化教學實踐中,在教學定位、方法、師資安排等各個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一定的程度上,這樣的現狀影響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制約了實現公共音樂課程的現代化教學目標。
其次,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部下達了很多關于高等音樂教學的文件,如:《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由此,導致我國各大高校為了突破公共音樂課堂的改革發展,組織了很多次相應的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活動,共同探討改革的途徑和方向等等。并且很多名校還成了公共音樂課程研究中心,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等。這些大學在公共音樂課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一些新建的高校并沒有一定的教學資源,也紛紛開設了公共音樂課堂,同時由于建校的時間比較短,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同時,在學校的常規教育體系中,一些新建的本科地方院校并沒有把公共音樂課堂教學吸收進來,并且在對音樂教育方面,一些管理者和課程制定人員的關注度還不高,也沒有好好的規劃公共音樂課程。公共音樂課程教學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這些高校并不具備公共音樂課程完善的結構,并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在課時安排和種類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隨意性大,范圍狹隘等等,根本就不能滿足學生求學的需要。
再者,在一些新建的高校中,公共音樂課堂由于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在教學的工作上,沒有監管制度的保障,導致公共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和評價上,不具備完善的監管制度和評價體系。同時,在專業器材和教室等教學設施上,一些高校的公共音樂課堂教學根本就不具備完善的設施,師資結構也具有不合理性和不規范。因此,這些因素影響到了這些高校公共音樂課的開展,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沒有達到提高學生隱喻素養的目的。
二、高校公共音樂課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優化教學體系
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是一項選修課程。高校設立公共音樂課程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健全大學生人格品質,主要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國具有優越的音樂資源。因此,高校在設置規劃公共音樂課程的時候,通過學習古今優秀的音樂作品,學會鑒賞音樂,并且也要對國外優秀音樂作品進行學習和鑒賞。然后根據專業教師的指導,在音樂課程實踐中,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自己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如: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嘗試自己演奏樂器,嘗試譜曲以及為名曲作詞等等。同時,教師在設置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公共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宗旨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因此,高校要拓展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充分的接受音樂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為了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科學學習習慣,要充分地利用課堂以外有效地資源,激發學生音樂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行業主動性。同時在教學的實踐中,高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設一些和公共音樂課程相關的選修課。如:吉他、鋼琴以及二胡演奏等等音樂課程。并且為了促進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樂器表演、歌唱比賽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根據現有的音樂教學資源,突出教學特色
音樂是流動的藝術,它來自于生活,一首樂曲包含著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等很多內涵。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心靈,高校可以通過音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作曲家和演奏家心聲。在不斷變化的生活中,用流動的音樂來改造自己的性格。從而達到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如: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高校要開設具有特色的公共音樂教學選修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根據高校自身的條件,對選修課程實施學分管理制度,并且也可以開設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課程。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自主鑒賞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高校已經普及了計算機網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也已經離不開網絡,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高校要通過本校的網絡平臺,把一些公共音樂課程相關教學活動的信息放到網上,集中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信息參考。如:選修課程名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等,方便學生進行查詢和選擇。同時在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音頻、遠程教學等,為學生創造生動真實的音樂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自主鑒賞能力,培養大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四)加強信息傳遞能力,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
在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多媒體和樂器演奏等多種教學方式不同,因此,為了是學生能夠了解教學的場地,教師要加強信息傳遞能力,避免學生因為不知道教學的場地而缺席等狀況的發生。同時,高校要建立教師聽課制度,不定期的檢查教師的教學狀況,并且對此進行反饋,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掏通過建立網絡評教平臺,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價,并且也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另外,要建立教學考核制度,采取課堂、考試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斷的提升公共音樂教學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轉變認識,提高公共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式,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從而提高公共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田莉.國內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1).
[2]周海云.淺談高職院校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北方音樂,2011,(08).
[3]孫相根.對普通高校音樂公共教育的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