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山東琴書是我國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文化,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現今已經不如當年興盛,但是山東琴書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仍值得我們去傳承。
關鍵詞:山東琴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化
一、山東琴書——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
(一)本土地域特色濃厚
山東琴書是說唱藝術,在我國已經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琴書一開始就是農民自娛的莊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家輩出,流傳地區(qū)日益廣泛。山東琴書這一傳統(tǒng)曲藝藝術,有著自己的本土特色。山東琴書一般由兩或三個人組成,一個人演唱,其他人負責樂器伴奏,曲藝表演中有著濃厚的方言俚語的使用,這樣就會使得琴書聽起來更加貼合大眾,觀眾更加愿意去聽,對于故事的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表現手法的運用也是十分豐富,不僅有著直接的唱段描述,更有著其他手法的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的使用應有盡有,傳統(tǒng)劇目《繡鞋記》、《武大郎逃荒》中都有顯著的表現,加上本地藝人的延長表演,地域特色就更加濃厚。
(二)內在風土人情豐富
民間最看重的就是婚喪嫁娶,對于婚喪嫁娶的百姓來說是頭等大事,不僅是面子上的象征,更是老一代流傳下來的古老傳統(tǒng),是對老祖宗的尊重。琴書在這種事情的表現上也有很多作品,這反應的就是當地百姓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的藝術升華,喜事有《小二姐做夢》,喪事有《小寡婦上墳》,作品結合這些具體的風土人情,地域風貌,將民間的這些古老傳統(tǒng)寫到作品里,并且演唱出來,這是民間藝人的智慧結晶。山東琴書不僅娛樂了大眾,一定程度上在無形中給人深思,產生教育意義。
二、山東琴書——瀕臨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當代文化的沖擊
隨著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紛紛進入城市尋找工作,琴書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本來反映的是勤勞的百姓的生活瑣事,面對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已經沒有時間去聽琴書,或者說琴書已經被時代的潮流所淹沒。琴書是農耕文明的代表,面對現如今生產方式發(fā)生的極大變革,琴書遭受一定程度的沖擊。快節(jié)奏時代的到來,流行文化以及精英文化的沖擊,也給琴書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傳統(tǒng)的走街串巷表演不再有很大的觀眾群,科技產品的興起使得人們更多的愿意使用電子設備觀看喜愛的節(jié)目。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壯大,精英文化的提升,這些都無形中給琴書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山東琴書的衰落除了觀眾群體的減少外,還有就是現如今這是一個需要交流的時代,像琴書演唱這種與觀眾互動不頻繁或者根本不互動的藝術,更是加劇了它的衰落。
(二)鮮有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
琴書的演唱表演是民間藝術家的智慧結晶,相對于其他文化的沖擊,年輕人很少愿意學習琴書表演。現如今的琴書發(fā)展不利的很大原因是缺少新作品,新劇目,文化發(fā)展形勢多樣,并不就是代表自己會被埋沒,好的作品問世,優(yōu)秀的表演形式這些都會使得自身的文化藝術更加輝煌,不應該完全歸咎于其他原因,還應該找尋自身的原因,創(chuàng)作新作品,結合現今的日常生活,不要被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劇目所束縛住,觀看現在很多人創(chuàng)新的琴書表演,仍能看到很多以往的劇目演奏的影子,盡管加入新的表現元素,但是作品不好,加入什么也是無人問津的,所以創(chuàng)新作品刻不容緩,脫離于傳統(tǒng),反映現實生活,創(chuàng)新表演藝術形式等都可以為琴書的發(fā)展貢獻一點力量。
三、傳承山東琴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琴書這一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做好保護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立,就是使得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都有著不同的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作,這些文化都是當地民間藝人的優(yōu)秀智慧的展現,對于民間技術文化,應該做好保護力度。我國的文革一定程度上損失了很多藝術作品,所以現如今加大民間藝術文化的尋找與保護已被提上日程,現如今的很多藝術形式都是取材于傳統(tǒng),又從中創(chuàng)新出新作品。
對于山東琴書的保護工作,首先應該廣泛收集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文化,將這些文化保存起來,動員各地的民間保護組織,做好民間文化的考察與發(fā)掘,尋訪老一輩的優(yōu)秀民間藝人,探尋琴書的發(fā)展演變,做好琴書的保護工作。其次可以對于琴書的民間表演做好圖像的采集攝錄工作,作為影像資料進行保存,發(fā)掘優(yōu)秀的民間琴書藝人,鼓勵地方開辦琴書表演,對于琴書表演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以及政府支持,將琴書的重要性告知這些老藝人,鼓勵培養(yǎng)新藝人表演與創(chuàng)作。此外,山東琴書的表演受眾群體多為老年人,應該讓琴書的受眾群體逐漸壯大起來,對于琴書的表演,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革新新形式,加入流行元素,但不要失去其本質,吸引年輕人的關注,還可通過播放影像資料或者琴書表演進學堂等方式得到他們的喜愛。
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琴書,讓琴書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琴書的保護與傳承,不是讓觀眾必須喜愛它,而是對于我國老一代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不要忘記,琴書的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是不容忽視的,琴書的地域性極強,有著豐富的風土人情地貌,觀看琴書的表演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風貌,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它帶給觀眾娛樂的氛圍,歡笑過后的深思,無形的教育意義,對于我國現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成為其發(fā)展基石,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科學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QN14。
參考文獻:
[1]陶園,繆曉梅. 論“徐州琴書”的檔案式保護策略[J].蘭臺世界,2011,(10).
[2]吳艷玲.山東琴書表演藝術對山東民歌演唱的啟示——以南路代表人物王振剛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