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雨薇
摘 要 本文通過對荊楚地區的祭祀建筑的研究分析,試圖找到荊楚地區歷史文脈,以楚紋樣為設計源頭,以荊楚建筑為切入點,對荊楚派祭祀建筑的原創性進行研究。為“荊楚派”建筑風格提供理論基礎,繁榮我省的建筑創作,使得荊楚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關鍵詞 荊楚派 建筑風格 祭祀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1 荊楚文化和歷史淵源考究
楚國,又稱為荊、荊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最早興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于秦國。其區域范圍大致是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區域為主,還包括了現在的湖北全部、重慶、湖南、安徽、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但人們通常將湖北省稱為“荊楚大地”?!度龂尽分校瑓菄鴮O權的管轄范圍就包含了荊州,但當時的荊州非今日之荊州,指的是襄陽,江陵,武菱,桂陽,長沙等幾個城市。
2 我國祭祀文化概述
祭祀的產生是由于早期人類對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懼。人們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飛鳥禽獸都是神靈主宰的,因此產生了“萬物有靈”的概念,人類對神靈感激,更多的是對他們心存敬畏,這種敬畏眾神的心理導致了祭祀的產生。
清朝時期的祭祀在擁有本民族祭禮的同時沿襲了漢族的祭祀禮儀,在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征和重大節日時都會去天壇祭天。人們要祭祀的地上的神靈很多。除了祭地神、社神外,人們也會祭祀山神(山鬼)、石神、水神、火神等給人們提供資源的地界神靈。祭祖與祭天、祭社合為古代的三大祭禮,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變遷,祭祖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雖然枝節偶爾會有增減改變,但其主流趨勢已然成形。在近現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成為了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
3 荊楚地區祭祀建筑案例
湖南從廣義的荊楚地區概念上來講也屬于荊楚地區。因此本章以炎帝陵為例,重點分析主要祭祀區的神農大殿,探討荊楚地區的祭祀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間劃分以及總體布局等方面的內容。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境內,而神農大殿則位于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是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區,于2001年開始動工,2002年9月竣工,在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動中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2萬余平米,建筑面積1413平米,是清式仿古建筑。 神農大殿由大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面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 10根高浮雕蟠龍石柱挺立在大殿外廊,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
3.1 建筑風格形式分析
從建筑風格上來講,神農大殿延續了清代古建的建造形式。作為仿古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構造方法上進行了突破和創新,不拘泥于舊的形式和做法,使用南方的建筑的構造方法和地方建造方法,只是借鑒卻不是完全照搬,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和創新。最具有爭議的一點是神農大殿沒有采用傳統的木結構,而是采用的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露出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則用外做油漆,達到仿古木的質感效果。屋面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的預制件,檐口部分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方形櫞條,然后鋪設預制鋼筋混凝土的望板。而其他部分采用現澆的鋼筋混凝土技術,鋪設琉璃瓦,整個屋面形成完美的弧線形狀,凸顯古式建筑架構的曲線美。
從神農大殿這座典型的荊楚地區祭祀建筑來分析總結和歸納,以一概全,荊楚地區祭祀建筑風格延續古建建造風格較多,多為仿古,形式變化不大,例如斗拱、重檐這之類的建筑構件用的較多。高建臺、深屋檐是荊楚古建筑的兩大特色,包括祭祀建筑在內同樣如此。可總結為:形式仿古,用材現代化,更像是翻新的古建,而不是歷史的重現。
3.2 建筑空間布局分析
神農大殿,作為新建公祭區的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物,神農大殿采用傳統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軸對稱形式,中軸線沿炎陵山龍脈展開,大殿坐北朝南,處于正中央,朝著太陽,人們稱之為居中當陽。而公祭區的其余建筑則沿著軸線展開,更好的突出和襯托出主體建筑——神農大殿。
神農大殿建筑面積為1400平方米左右,由一個主殿和兩個配殿組成,之間用連廊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山”字形。高低錯落有致的建筑物,加上恰到好處的連廊搭建,更加突出了神農大殿富于變化的空間感。地處炎帝陵濃厚的文化背景之下,神農大殿更加富有靈氣和空間層次感,轉而神農大殿本身也提升了炎帝陵的宏偉和莊嚴肅穆之感,增加了人們對祖先朝圣和膜拜的虔誠心理。
從空間布局和劃分來看,荊楚地區祭祀建筑通常采用傳統的建筑布局形式——中軸對稱形式。在古代中國,具有中軸線平面布局意識特征的建筑隨處可見。強烈的政治色彩,濃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國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營造一種莊嚴肅穆、敦厚平和的感覺,提升了祭祀場所的的宏偉和莊嚴肅穆之感。荊楚地區祭祀建筑通常還設計為大進深、高空間,烘托出了建筑的恢弘的氣勢,給人一種空靈之感。再者,荊州祭祀建筑也善于利用周邊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因素與建筑想協調,整體化一,與建筑空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荊楚文化建筑風格的探尋要尋到其“源”,通過借鑒與化用的手段,應充分了解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等情況,結合建筑功能類型、現代技術與綠色建筑材料等綜合性因素,從中尋找荊楚文化可以發揚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筑物,從而實現現代建筑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