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大高校進入了拼“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水平無疑影響著高校辦學水平、形象地位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對高校而言,剔除“短板”,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本文以江蘇大學為例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高校建設信息化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高校信息化;問題;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27
[中圖分類號] F272.7;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4)14- 0041- 020引言
高校信息化在我國發展已有20余年,但大陸高校信息化總體水平與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仍存在著顯著差距。在信息大爆炸的社會背景下,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高低無疑是一所高校辦學水平、學校形象和綜合實力的體現,關乎一個國家人才的儲備與發展的持續后勁。因此,高校有必要剔除信息化建設中的“短板”,以加快、穩健信息化發展的步伐。
目前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定性的討論階段,鮮見基于案例的實證研究。本文首先以江蘇省省屬全國重點高校江蘇大學為例,深入研究其信息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給出信息化建設的建議。由于省、部屬重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高,具有一般意義上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對指導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具有較為普遍的現實意義。
1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高校信息化是指利用高校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通過校園管理網絡化、信息資源數字化,實現教學、科研、服務的網絡化。[1]自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于1990年發起并主持“信息化校園”(The Campus Computing Planning)以來已有23年,期間亞洲高校也積極開展ACCS(The 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研究項目。隨著國際上高校信息化研究的興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在2002年中國高校首次進行了“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2003年這一研究課題成為全國高等學校信息化研究會年會的焦點,國內高校信息化的趨勢由此拉開序幕。
目前我國高校呈現出信息化基礎建設水平高、應用系統建設差異大、信息人才教育指數偏低以及信息化投資總額高、人均信息化投資額低等特點,總體上省、部屬重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其他省屬、市屬和民辦高校的信息化指數還較低。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校在信息化建設中已經引用了CIO概念,成立了信息化辦公室模式,并由專業的機構對信息化建設進行規劃。[2]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高校最好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用戶統一管理,打造人性化、個性化界面。
2案例實證研究——以江蘇大學為例
2.1 江蘇大學信息化建設的概況
江蘇大學的網絡基礎建設始于1995年,特別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建設,綜合投資總額近3 000萬元,校園網絡建設已初具規模。作為中國計算機教育和科研網的接入單位,到2009年底江蘇大學共擁有64個C的教育網真實地址,共鋪設光纖110km,信息點建設達到35 353個。三校合并后實現了四校區四芯光纖千兆互聯,千兆帶寬接入到樓宇,百兆帶寬到桌面,網絡基本覆蓋各校區教學、辦公、科研以及校本部學生和教工生活等區域。為方便廣大學生和教職工上網,全校園網絡共配備主干路由交換機20幾余臺,其他類型各種交換機達1 000余臺,聯網計算機超過2萬臺。
為有效建設與發展信息化,江蘇大學設立了專門的信息化中心。信息化中心提供的基本網絡服務包括www、dns、dhcp、ftp、bbs、email、proxy,還包括網關計費系統的支撐維護,是全校網站、服務器和信息化項目建設的扎口管理部門,負責網絡基礎服務的維護與管理,全校網站的建設與管理,服務器托管的管理、信息化項目的建設與管理。
另外,信息化中心負責學校主頁網站后臺發布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對各學院、單位和部門的二級網站提供虛擬主機服務,目前,托管維護各類二級網站80多個,服務器40多臺,各類信息系統30多個,其中包括辦公自動化、檔案管理、教務管理、研究生管理、招生管理、資產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一大批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信息系統。
2.2 江蘇大學信息化建設中尚存在的問題
2.2.1 辦公、教學區網絡擁堵情況時常發生
每學期一到選課時期,盡管學校已經實行分流選課,選課系統仍擁堵不堪,校內的4個入口及校外的兩個入口時常被學生擠爆。同樣在進行教師質量評價和成績查詢這類教學系統瀏覽高峰期學生也無法順利進入選課系統,造成選課、評價失效等情況,進而影響后續一系列的學生正常選課、上課流程。此外,江蘇大學規定大一、大二學生要做英語視聽說,經常出現機房機器不夠用、網絡擁擠、死機等情況,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還浪費了學生的金錢。
2.2.2 對信息化校園建設知識的宣傳普及不夠,信息素質教育有待加強
江蘇大學每年都會有幾次針對教職工的培訓,但此類培訓卻局限于課件的制作、多媒體的使用以及郵件系統的使用,沒有涉及到信息化校園。教職工對什么是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校園能夠帶來什么沒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從學校發展的全局出發,結果在數字化校園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
2.2.3 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夸大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類評估指標的指導意見,高校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普及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化手段之一,用來輔助教學,在教學內容直觀化、信息傳遞多媒體化、多途徑獲取教學信息、增大課堂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的優越性使越來越多的人認同。[3]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部分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搬到課件上,上課時照本宣讀,鼠標的點擊聲代替了粉筆敲擊黑板的聲音。慣性使得PPT翻得越來越快,學生看得越來越亂,一節大課認真聽下來,學生腦子里有的不僅僅是知識,還多了暈眩感與酸脹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全程的PPT講解也是學生不想聽課以及教學質量下滑的另一誘因。
2.2.4 信息化建設投資效益有待提高
部分部門由于有資金的支持,盲目地上一些軟件系統,事后卻基本閑置。排除浪費資金不說,還占據了空間。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致使其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信息技術產品成本越來越低,因而高校及各部門務必慎重更新設備,切不可求大求全,而忽視實際效益。
2.3 江蘇大學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2.3.1提高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應用中的實效性
高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循教育所特有的規律,進行系統而合理的設計。在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利用多種方式給學生“解惑”;同時學生也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增長知識,提高素養。教師切不可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完全依賴于現代化信息技術,也不能完全依賴于網絡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努力以優質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心理變化的同時,應當注意到人文精神、價值觀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校園文化的熏陶對學生科學素質、人格內化所起的作用,要認識到在這種人文教化的過程中,人文精神和價值觀的影響是單純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所替代不了的。
2.3.2 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注重投資成本與利用效益的核算
學校信息化的建設要從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實事求是,制定出一套合理、穩健、高效的建設發展方案,相關部門分期實施,逐步完成。根據當前國家倡導的建立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社會的理念,學校信息化建設應對建設預算“瘦身”,各項信息化投資需要嚴格地實施市場調研、技術論證以及利用效益評估等步驟,以“應用為先,夠用唯獨,少用即免”為原則,爭取低投入、高收益,積極穩妥地進行建設和發展。
2.3.3 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
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是影響高校信息化進程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人才隊伍的質量。縱向保持隊伍的穩定性,橫向保持隊伍的協調性。隊伍內部溝通、交流渠道的暢通無阻,將促進學校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3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高校信息化的建設是信息經濟條件下高等院校發展的大勢所趨,是一項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是提升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徑,是對外展示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是我國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必由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宙. 中國高校信息化現狀研究[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1-96.
[2]魏麗紅.高校信息化發展趨勢[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2(12):196.
[3]張鋒社. 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