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 要]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為建設項目的全程審計提供了一個更佳的技術平臺,利用該技術,審計人員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不同部門的監管信息,更全面地構建被審計對象的動態運行狀況,從而能更有效、準確地完成建設項目的全程審計工作。此外,本文還簡要地闡明了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在審計信息化中的實現路徑,并對此技術的未來應用作出了正面的評價。
[關鍵詞] 多源信息融合;全程審計;建設項目審計;審計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07
[中圖分類號] F23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2- 0015- 03
1 引 言
近10年來,特別是2008年以后為抵御次貸危機等外部沖擊的影響,大量的預算資金被投放于固定資產市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的數額從2000年計算,投資的增長速度高達19%,而近年的水平更是達到了32%①。對新疆地區而言,北京、廣東等19個省市對口援疆資金每年就超過百億元。作為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督者,如何高效、全面、準確地做好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工作,是當前擺在審計部門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2 克拉瑪依全程審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審計機關亦加大了政府投資項目工程審計力度,審計工作更加注重對建設項目的全程審計。但基于現在的審計工作的現狀,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審核范圍不夠廣泛的問題。近年來投資高速增長,審計工作量急劇增加,但事實上審計機關能夠完成的審計項目還不夠充分,經審計的投資項目比例、資金比例都還比較低。其次,審計人員編制不足,即使通過招標引入外部合格中介機構來協助審計工作,現有的審計人員負責復核政府建設項目的投資,審計人員的工作量仍然過大。再次,受限于現有的審計人員缺乏、審計工作量過大和建設工程的專業性較強,雖然全程審計是最佳方式,但很多建設項目仍然無法實現全程審計的目標,而只能采用事后審計來查漏堵漏,這樣無可避免地帶來的一些工作上的缺失和對經濟效益的損失。再次,目前建設項目審計偏重于工程造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上,雖然這些管理和監督活動對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投資效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國家創造了直接、客觀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因對工程各階段的管理、技術工作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帶來了工程質量出現嚴重問題、工程款超預算嚴重、工程不能按期竣工等各方面問題,審計工作的深度遠遠不夠。最后,現有的審計方式導致不能充分利用審計人員的專業經驗積累和已完成的審計工作蘊含的信息。這些經驗和信息依附于具體的員工和審計項目,很難在工作人員之間推廣或者總結出更有效的模式。
3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對建設項目全程審計的作用
3.1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概述
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提高和審計工作的深入,審計工作的信息化已經面臨一個信息空前劇增的狀況。審計人員所面對的不僅包括了傳統的財務、合同信息,還包括涉及到建設項目利益相關各方的信息源。如何來充分收集、轉換、整理、識別、分析和判斷這些信息,從而使其與全程審計相互促進是實現當代審計工作信息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審計工作的信息化,處理大量的審計數據,更加有效地完成建設項目的全程審計工作,需要一個適當的信息處理技術——多源信息融合技術(MSIF,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是一種多層次、多方面的處理過程,包括對多源數據進行檢測、相關、組合和估計,從而提高狀態和身份估計的精度,以及對態勢和威脅的重要程度的適時、完整評價②。該技術最早來自軍方的數據融合研究,但很快被應用于金融、心理評估、醫療診斷、氣象預報和交通管制等非軍事領域。其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智能信息處理方面和控制方面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非常適用于組合多種來源的數據來完成目標識別和態勢評估,還能通過強化學習過程提升未來的識別能力。對比現有的單一數據分析系統,MSIF能夠利用相互交疊的信息擴展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范圍,能夠利用不同時間段的數據覆蓋研究對象的運行過程,還可以利用多方數據對研究對象的行為加以確認,從而提高可信程度,此外,多個信源的數據還能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在這些方面的優勢正是全程審計夢寐以求的。
3.2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在全程審計應用的優勢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提供了審計數據融合的平臺。對建設項目的全過程審計將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要順利、有效地實施全過程監督,項目的信息必須要在這些部門間及時地傳遞和維護。審計人員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些來源不同的信息資源,將有效地形成對審計對象更完整的認識。此外,從信息的其他管理和擁有者角度來看,大多沒有能力或者權限來獲取其他建設項目管理方的信息,即使是加工過的信息,這將會極大削弱監管者的管理效率和正確決策的能力。但是,設定適當的數據融合級別和數據融合結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較傳統的以數據庫作為核心的信息管理技術更為先進,數據庫技術以存儲為目標,而多源數據融合技術以數據融合為目標,因此,它不僅可以直接作為數據倉庫,存儲現有的各種來源信息,而且在未來還可以擴展、升級,為審計部門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分析工具。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先天具有異構數據的處理能力,這為全程審計過程中,不同部門的數據存儲提供了方便。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提供了先進的算法,可以更加智能地分析、處理和協助審計決策。現有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已經開發出了非常有力的數據分析工具,這些分析工具可以在數據的驅動下完成現有的審計工作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它可以采用信號處理技術、統計推斷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專家系統和模糊邏輯等數學方法來實現數據的融合和數據分析。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用來實現不同來源數據的對準和融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輔助審計人員進行高效決策。
全程審計對審計人員提出了很高的業務素質要求,也增加了其工作量,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則為提升審計水平提供了信息化的實現手段。該技術在應用于態勢評估時提出了強化學習模型,面對未知的環境和不確定性,各個監管部門一方面觀測建設過程中的多路數據,產生相應的評估結果,數據融合中心可將這些評估結果合成,獲得相應的項目運行態勢信息,審計部門利用這些融合信息作出分析決策,而融合中心將評估決策的后果。根據評估決策的后果,強化學習過程可以不斷地校準此后的審計、監管過程,它不僅可以提升融合系統的性能,也能使各個部門的運行效率得以提高。
4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在建設項目全程審計中的實現
采用多源數據融合技術,首先需要建立審計項目信息資源平臺。全程審計涉及到政府各個部門的權責,數據也來自不同的渠道,因此,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是不同部門之間分享信息,融合信息,擴展項目建設監管視角的第一步。各個部門的數據有自身的特點和不同的角度、類型,如果按照傳統的集中式、統一式數據庫方式建設該平臺將失去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的價值,也會極大地增加各部門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在數據融合技術下,數據的統一和格式只需要在各個部門內部實現即可,數據平臺的主要功能是盡可能多地收集不同源的信息,實現不同部門之間按權限的數據查詢和操縱。不同的政府部門:計劃、財政、建設、監理、施工和監督部門同時作為數據收集的傳感器和具有決策功能的智能體而成為數據平臺的信息建立者,分別為數據平臺供應采購、合同、招投標、概預算、工程進度、工程變更和工程驗收等各類異構數據。
其次,需要建立適應全程審計的系統結構模型。已有的數據融合平臺可以作為全程審計的借鑒,例如軍方采用的C3I情報處理模型、黑板模型和智能體模型等。以智能體模型為例,多元信息融合技術中的多智體、分層信息融合模型可作為全程審計的處理框架,將各管理部門視為系統中的一個智能體,分別為融合中心提供了不同來源的數據和知識,審計部門則可依據融合之后的數據進行審計檢查和分析,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在智能體數據融合結構中,不同的部門對同一建設工程進行監督,但各自介入的時間不同,介入的環節也不同,每個部門就自己的職權范圍對建設項目進行觀測和分析,按照靈活的方式,向數據融合中心提供觀測信息和本部門的判斷決策信息,這些信息都將在融合中心按照一定的算法程序進行對準和融合,從而建立動態的、覆蓋全程的對象描述,審計機關可以利用融合后的信息和自己具有的審計數據,實現高效的、更準確的監督。
最后,需要建立審計結果的事后分析。全程審計不僅要求事前和事中的數據融合、分析,還需要在事后進行評估分析和信息歸檔等任務,對應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則是需要實現影響評估、態勢監視和過程優化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對審計結果做出預測和估計,利用以往的數據信息推算出工程建設項目投資的預期效果;或者在工程試運行和運行過程中繼續評估其效益,市場、產品競爭力等,并與立項時的預期對比;或者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審計過程進行評估,為審計人員提供后續審計的優化次序,總結建設項目中的隱蔽和欺騙行為,為后續審計工作提供幫助。
5 結論與展望
審計信息化是當前審計工作的重點,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則是全程審計工作實現信息化的必然。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能夠提供一個適宜的數據存儲、加工和分析的平臺,加之其中的統計學、運籌學、信息學和數學方法,將能保障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確度的提升。因此,以多源數據融合為全程審計信息化的目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多源數據融合技術提供了技術上的實現途徑。這些網絡技術使各個部門的信息流通和分層共享變得更加容易實現,更加經濟。相較于以往建立在私有的數據庫和局域網上的審計數據平臺,現有的網絡技術能提供更具彈性,容易擴展的信息儲存和分析平臺。未來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將能更靈活的配置,容納更豐富的信息資源,服務于審計工作和審計人員,深化審計工作和審計研究的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韓崇昭,朱洪艷,段戰勝,等.多源信息融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楊露菁,余華.多源信息融合理論與應用[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
[3]白崇明.多源信息融合技術在建設項目審計中的應用[J].中國審計,2008(11).
[4]高紅艷.關于工程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的若干思考[J].審計與理財,2010(30).
[5]國家計委政策法規司.招標投標法釋義[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