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國 李靜 何苗
[摘 要]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以國家級、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大建設力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建設成效。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省級“質量工程” 項目建設工作已圓滿收官。如何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把旅游管理專業建成湖北旅游職業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務宜昌文化旅游業,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健康快速發展,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 旅游;專業建設;服務;鄂西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71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2- 0111- 02
自2008年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省級示范建設立項以來,項目組緊緊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著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以提高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為目標,以高職省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為內容,通過深度校企合作,深入開展項目研究與實踐活動,突出地方特色,傳承三峽文化,取得了旅游管理省級重點專業、省級教學團隊、省級實訓基地、2門省級精品課程等一系列重要建設成果,在全省高職旅游類專業產生強烈反響,對鄂西圈高職聯盟旅游類專業建設起到引領作用。本文就項目建設有關情況作些分享和思考,與業界同仁探討交流。
1 區域背景
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優化全省區域發展格局,統籌協調區域發展,創新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決策。“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陽、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8個市州(區),其人口總量、版圖面積分別占全省50%和70%,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最大的水電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和制造業基地。鄂西地區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鄂西地區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及旅游景區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第二大經濟體,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為適應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對旅游人才的需求,地處宜昌的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需加大旅游職業教育改革力度,積極探索新型產學研結合之路,圍繞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下功夫,謀求工學結合、校企雙贏,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2 建設成效
2.1 探索了“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旺工淡學,就是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實際,旺季工作,淡季學習。工學交替,就是通過課堂學習與職業崗位實訓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學生—員工—學生”的角色轉換中,較為全面而直接地熟悉行業企業崗位的運轉情況,進一步錘煉學生的基本技能,獲得適應生產、服務環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在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的不足,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提高。
“旺工淡學、工學交替” 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習時間分配上突破了傳統的做法,由原來5學期在校學習,1個學期畢業實習,調整為在校學習2年,在企業頂崗實習1年,在校學習和頂崗實習交替進行,根據旅游企業特有的季節性特征,讓學生旺季在崗工作,淡季脫崗學習。即實行1.5(在校)+0.5(在崗)+0.5(在校)+0.5(在崗)的模式。第二學期,每年5月,安排2周的酒店實訓,這個時間恰好是酒店黃金周和婚慶周的高峰期,工作任務重,用人需求大,學生此時批量實習一方面可解決企業用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正好對應了本學期《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實踐教學。第三學期,每年10月,也是一個旅游旺季高峰,安排1個月導游實習。第四學期,3月到9月,安排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這個時間段大多是旅游業全年的旺季。與宜昌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合作開辦的“環壩旅游班”就是“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典范,已開班7屆,累計培養學生400余人,學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
2.2 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的3+3+3課程體系”
即與就業接軌的“三大就業模塊課程”(旅行社、景區、酒店),與技能契合的“三大技能課程”(基礎技能課程、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和立足地方的“三峽特色課程”(三峽民俗文化、三峽旅游英語、三峽模擬導游)。
2.3 建成了“文技互融、專兼結合”的省級教學團隊
“文技互融”是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即教師既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專兼結合”是對團隊建設的要求,即教師隊伍由優秀的專職教師和大量的企業操作能手組成。2010年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建成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團隊雙師素質明顯、梯隊結構合理、教學水平突出,教學成果豐碩,課題組成員主持或參與課題13項,其中,省級項目5項,市級2項,校級6項;主編教材12本,其中10本為湖北省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發表論文共計100余篇;參加技能競賽獲獎15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0項,省級2項,市級16項,校級數十項;服務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參與旅游規劃與策劃、行業培訓、社會公益服務等項目達60余項。
2.4 建成了2門省級精品課程,出版了2本地方特色教材
旅游管理專業自主開發的2門地方特色課程《三峽旅游英語》和《三峽民俗文化》,分別于2009年、2010年建成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課程,并出版了富有鄂西特色的教材《三峽旅游英語》和《三峽民俗文化》。
2.5 建成了“旅游管理校企一體化”省級實訓基地
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與宜昌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宜昌峽州酒店集團深入合作,建成了集教學、實訓、經營于一體的“旅游管理校企一體化中心”;與宜昌市唯一全國百強旅行社湖北峽州國際旅行社合作,設立了“湖北峽州國際旅行社三峽職院營業部”,面向社會開展旅行社經營業務,為學生提供“真刀真槍”的實戰機會。
2.6 獲湖北省高等學校首批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
2010年旅游管理專業獲批湖北省高等學校首批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與兩家戰略合作企業合作開辦的“環壩旅游班”和“金德瑞班”均按計劃進行。
2.7 主持鄂西圈高職教育聯盟旅游管理專業資源共建共享建設項目
利用宜昌“鄂西圈”核心城市的資源優勢,主持鄂西圈高職教育聯盟旅游管理專業資源共建共享建設工作,其中,主持“旅游論壇”4次,校級交流10余次,進一步擴大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在全省高職院校的影響,發揮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在“鄂西圈”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的引領作用。
2.8 組建宜昌三峽民俗藝術團,成立宜昌三峽人文研究所,引進宜昌三峽旅游文化研究會
組建了湖北高職院校唯一的專業表演藝術團——宜昌三峽民俗藝術團。掛靠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宜昌分院,成立了宜昌三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市社科聯、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溝通,引進了宜昌三峽旅游文化研究會。 以此為平臺和紐帶,深入基層、深入旅游服務一線甚至農村,加大了對行業研究的力度,參與地方旅游規劃和策劃工作,進行技能培訓和咨詢服務,承擔大型活動演出及禮儀接待等,為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服務地方經濟成效顯著。
2.9 就業率、就業質量持續提升,畢業生供不應求
2012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117人,一次性就業112人,就業率為95.7%;對口就業的86人,占75 %;省內就業占78 %,省外就業22%。2013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139人,截至2013年8月,一次性就業129人,初次就業率為92.81%;專業(行業)對口就業率為83.72%(108/129);宜昌地區就業率為65.89%(85/129)。
3 創新之舉
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在一系列建設成效之中,值得欣慰、頗具自身特色的應屬以下兩點創新舉措。
3.1 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培養模式
“旺工淡學、工學交替”是我校旅游管理專業與宜昌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宜昌峽州酒店集團等戰略合作企業深入合作,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來的人才培養模式。2011年底,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廳主辦的湖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示會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宜昌三峽環壩旅游發展集團總裁濮建新在“合作企業‘說高職”環節代表全省校企合作企業作了典型發言。 濮建新對與我校深度合作,探索“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給予高度肯定和評價。同時指出,高職教育的成敗關系到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專業化、實用型、合作型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高職教育應向與行業協會(商會)、大企業集團合作辦教育的方向發展。高職教育應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而不是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從以往的以學校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校、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教學的方向發展。高職教育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勞動力供求狀況改變,給高職教育帶來廣闊前景,專業化勞動力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吸鐵石,合格的專業化勞動力缺少使企業有合作辦學的積極性。濮建新還分析了高職教育顯現的瓶頸問題,比如高職學生的高職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觀念,教材與教學內容,教學師資力量,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 。
3.2 服務圈域經濟,傳承三峽文化
三峽職院,應立足宜昌,服務三峽。我校緊緊抓住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歷史機遇,主動爭取在鄂西圈高職教育聯盟旅游管理專業資源共享建設中做牽頭工作,主持開展了多次交流活動,為聯盟內12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搭建互動平臺。發揮人才資源優勢,課題組教師承擔了宜昌旅游企業多個項目規劃、評審、咨詢、培訓等工作,深受企業贊譽。
開發了本土特色鮮明的《三峽旅游英語》《三峽民俗文化》《三峽模擬導游》3門校本課程,并將前2門課程建成了省級精品課程。公開出版了《三峽旅游英語》《三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教材。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專業演出資質的宜昌三峽民俗藝術團,近3年來,推出或參與了《茶之戀》《三峽,我的家鄉》《屈原故里·招魂》等大型民俗特色演出20余場,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及傳承工作,受到業界及社會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