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平 靳偉國



摘 要: 研究了當前大學計算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分模塊教學的改革理念。介紹了本校實施“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模塊教學的基本情況,并著重介紹了“大學計算機基礎I模塊”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總結了分模塊教學的優勢和成果,提出了未來進一步改革的新措施。
關鍵詞: 大學計算機基礎; 分模塊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1-49-03
0 引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是一門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并存的基礎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大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用計算思維方式解決專業問題、成為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基礎性教育[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原理、多媒體應用技術和網絡知識等有一個全面、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并能熟練掌握系統軟件和常用Office 辦公軟件的操作和應用。但是由于學生升學前計算機知識基礎水平有差異,而當前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6,8],一方面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能輕易完成布置的任務,甚至埋怨浪費時間,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對學習任務難以應付,甚至對計算機課產生畏懼心理,總感覺學習該課程十分困難。學生學習水平上的差異和教學內容上的單一給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方案,進行適應學生的教學指導,現代化教學技術和網絡資源能使圖文并茂、生動形象、方便快捷等優勢被廣泛地應用于計算機基礎的課堂教學中去[2]。
1 本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等院校開設的培養大學生計算機基本技能和科學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幾乎所有專業都要學習。2009年9月之前,我校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時,其要求完全一樣,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自2009年9月開始,我校計算機基礎教研室對這門課程進行了改革,開展了分專業分模塊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探索工作。為了使教學改革取得理想的成績,我們教研室全體教師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熱情,申請了國家、北京市以及學校的教育教學項目,發表了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編寫了多部教材,自行開發了2個教學軟件,購買了1個網絡考試軟件并自行建立和完善了考試題庫。
但是由于學時數不足,程序設計基礎這樣的模塊往往無法將一門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內容完整講授。例如C++程序設計模塊中,學生只能學完函數這一章,其余關于類與對象的內容只能留到下一個學期,而且有的專業下一個學期并沒有安排繼續學習。2011年后,有部分學院開始自己開設程序設計課程,其教學內容與我們有所重復,造成了混亂與資源浪費。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2 分模塊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由于計算機專業與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學生基礎、培養目標、教學學時不同,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的計算機教育應當與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有所不同。在高等院校的大學教育中,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通常采取的是“先基礎、后應用”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先學好基礎理論,然后再學習應用知識[5,7]。但是在教授計算機知識時,不必這樣采用“先基礎、后應用”的模式,而可以根據學生本專業的要求,直接從應用的角度切入,使計算機的應用技術與本專業的教學和科研結合得更加緊密[3]。
目前,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狹義工具論”的問題。“狹義工具論”就是認為計算機基礎教學是教學生怎么將計算機作為工具使用。許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從來都沒有體驗過計算的愉悅——計算原理的相互影響以及問題有效解決的思維方式[4]。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首屆“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課程研討會”(以下簡稱C9會議)上,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質量。C9 會議討論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識,發表了《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聲明的核心要點是:必須正確認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并由此建設更加完備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而為全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樹立標桿[1]。
在2012年的新教學計劃中,我們教研室對“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再一次提出了改革方案,在講授計算機基本操作應用的共同基礎上,再分專業分模塊教學。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程度的不同,我們將這一課程共劃分了I~VI個模塊,如圖1所示,包括了Office辦公軟件的應用和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模塊,根據專業需求增加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方法的模塊,增加學習數據庫應用的模塊,以及增加學習圖像處理方法的模塊。
其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I模塊”可算是學習內容范圍和難度最高的一個模塊,它主要針對電子、信息、通信、微電、能源、電氣、自動化等專業。對于理工類專業,應當引導學生學習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對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有一個初步的、較寬的基礎知識,并建立計算思維,提高自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該“大學計算機基礎I模塊”主要教授包括數據結構與算法、程序設計基礎、軟件工程基礎以及數據庫設計基礎在內的基本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等課程奠定基礎。
本項目主要研究和探討在2012年的新教學計劃中,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專業分模塊教學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I模塊”的教學和實踐方法。
2.1 教學資源的建設
由于這部分內容包含較多理論知識、覆蓋面大,沒有現成的教材或教學資料,所以組織編寫教學講義及建立一套網絡教學和測試系統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學習資料和系統必須配以生動形象的圖形和演示,“圖文并茂”是其主要特色。
經過教研室全體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編寫了一套powerpoint演示課件,以圖形動畫的形式說明操作中的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開發了網上自主學習的環境(如圖2所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課后復習或預習課程重點,反復練習相關操作題目,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2.2 教學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我們堅持改革和實踐,采用如圖3所示的授課和評價模式,不斷改進了教學手段和方法。
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從以下方面改善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⑴ 轉變教學理念,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
⑵ 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了適應發展的課程體系。
⑶ 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講究“精講多練”,采用啟發式教學,努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⑷ 不斷改進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室”演示教學,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教學”,提高學生興趣,努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⑸ 加強實踐教學,構建自主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3 結束語
本研究針對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探討了分模塊教學的方法和實踐,對于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方法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隨著現代化科技發展,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有效地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推動計算機教學向著“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的方向發展。
本研究和實踐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尚有許多值得改進和提高的方面,將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總結和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
力的培養——《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9:5-9
[2] 王潤云.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3.2:
90-91
[3] 張偉.關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匯,
2011.4(上旬刊):97-99
[4] 陳國良,董榮勝.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
2011.1:7-12
[5] 朱木清.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探討[J].科教文化,
2010.12:243-244
[6] 呂靜.關于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2.8(30):7272-7273
[7] 明德廷,李娟.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討[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74-177
[8] 謝柏青,張銘.計算機基礎教學方式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
2005.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