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摘要】在中職學校班主任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中職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評價學生四方面的德育工作進行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德育 養(yǎng)成教育 安全和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85-01
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lián)系,彼此滲透,密切協(xié)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由此可見,德育是“樹人工程”的基礎,是中職教育的靈魂。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作者,是班級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是和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也是學生在校期間最信賴的人,他對學生的品德形成、人格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中職學校的現(xiàn)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存之本。而學生管理則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班主任,關于德育工作我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應該是所有從事中職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什么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呢?簡單的說,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被社會認可的、有利于個體人健康成長的正確行為。就學校教育而言,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具體體現(xiàn)在學生守則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上面。能正確理解學生守則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條件。從目前中職學生的現(xiàn)狀來看,對良好行為習慣的內涵不能正確認識的問題,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了。為此,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首先應該全面了解學生守則與日常規(guī)范的真正內涵。再結合自己對抽象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分應該盡量予以具體化形象化。對學生方面來說,應努力培養(yǎng)其認識問題的高度與自覺性。將文字化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使師生雙方都能在教育過程中,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將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習慣養(yǎng)成教育沒有模式,我認為順勢引導,督查強化較為重要。在此過程中,不可忽視家長的作用,與家長多溝通,多配合,學生就會在家校兩方力量作用下,由被迫行動轉成主動行動,再到習慣行動,日復一日,良好的習慣就養(yǎng)成了。
二、在中職學校應加強安全和法制教育。
做好學生安全工作,是包括學生本人、學校、家庭、政府在內的全社會的責任。任何一方的疏忽失誤,都將形成學生安全工作環(huán)節(jié)的斷鏈,給學生安全埋下隱患,甚至造成實際損害。我們認為,要有效防范學生人身安全事故發(fā)生,必須將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法制化。通過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法制、安全意識,為防范學生安全事故奠定基礎。
中職教育承擔著建設和諧社會與創(chuàng)建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使命。社會對于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也為中職教育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面對著這一機遇,中職學校教育工作中尚有大量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待提升,其中,法制教育就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職校生大多是未成年人,盡管各中等職業(yè)學校普遍設置了德育課程,但職校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所獲得的法律知識畢竟較為有限。再加上部分學校對于職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教育形式過于單調,內容顯得僵化,而且針對性不夠強,由此而造成一部分職業(yè)學校的法律教育成效不佳。因為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以及就業(yè)觀念等影響,中職生們大多注重于專業(yè)課學習,但是對于法制類課程卻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因為沒有真正做到防微杜漸,導致少數(shù)學生的自覺性變得愈來愈差,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變得愈來愈薄弱,十分容易突破道德之底線,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這個年齡階段的中職生有較強的自我表現(xiàn)要求,這個自我表現(xiàn)有時就外化為義氣。“打群架”,他認為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結合了法制教育。作為班主任,應給予他們適時的關懷,貼心的教育,把曾經迷失方向或正處于迷茫中的學生引領向美好的未來。學生的安全教育,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教育優(yōu)先,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對自身安全健康的關注度。
三、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德育上的銜接。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興趣和敬業(yè)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yè)、適應社會的能力;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優(yōu)良與否,直接決定其各項能力和潛力能否充分地得到發(fā)揮,從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造成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來自社會影響、家庭環(huán)境、教師的教育方法和中職生自身等因素:1.社會影響。社會上種種不良因素的干擾以及人們對中職生的偏見,使得中職生出現(xiàn)了許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2.家庭影響。家庭教育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家長文化素質較低,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或家庭關系緊張,缺少溫暖和愛,使學生性格畸變。而溺愛造成的危害則日趨嚴重,更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3.學校教育不當。除了中職教育體制不能適應教育形勢的發(fā)展,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職教的情況外,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shù)姆椒ǎ瑩p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4.學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學習基礎不扎實,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松散,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不斷地誘發(fā)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因此,在過渡期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要加強日常教育外,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也十分必要。通過心理咨詢,學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宣泄和溝通,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和心理特點,多給他們“打氣”,告訴他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使其樹立信心,勇于接受自己,然后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
四、在中職的學生更要注意正確評價學生,喚起學生的自信。
學生很在乎教師的評價,在意教師能否公平、公正,實事求是,一視同仁地對待自己。因此,班主任必須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位置、環(huán)境去看待、理解和處理事情,領悟學生的所思所感所為,給予學生同等的關注。欣賞和信任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每個想法、每一次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盡量給予鼓勵和熱切的期待。愛心投入,多與學生交心談心,使之覺得老師在乎、關心、信任他們,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學生被動接受管理為主動自我管理。因勢利導、以情動人。用真誠和鼓勵,喚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長、感受進步、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等等,走出自卑的陰影,體驗自身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愉悅和幸福。
上述四方面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們彼此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并相互促進,共同塑造完美品德。在農村中職學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浩瀚如海,我僅對其中的幾點作了探索和嘗試,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