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在紐約創辦了一家公司。一天,他看見一名銷售人員正在和顧客溝通,銷售人員的表達能力非常有問題,推銷了半天,顧客還是什么也沒買就走了。銷售人員回到工作臺檢查自己的賬單,杜拉克發現,他記的賬非常仔細、清楚,于是對他說:“希望你的表達能力和記賬能力一樣出色!”路過車間,杜拉克聽到車間主任正在訓斥一名生產人員。生產人員眼尖心細,能看得出產品的任何瑕疵,但動手能力非常弱,加工不出合格的產品。杜拉克拍拍生產人員的肩膀,說:“你的動手能力要和觀察能力一樣就完美了!”杜拉克本以為這樣的鼓勵一定能使他們改掉不足,沒想到,兩名員工竟都遞交了辭職信。
有一天,杜拉克去郊外的一個小鎮探望友人。他看到一家打鐵鋪,鐵匠正在打鑄一只大錘子,邊打嘴里還邊念叨:“太沉了,不過這鐵是塊好料……”沒走多久,他看見一位老婦人正在曬被子,老婦人自言自語:“羽絨曬一曬會變得蓬松,做被子更暖更輕……”杜拉克忽然有所頓悟,世間萬物的優缺點本無統一標準,物盡其用才是最完美的部署:鐵的缺點是硬和沉,但用來做錘子,缺點就成了不可替代的優點;羽絨的缺點是松和輕,但用來做被子,缺點則成了無與倫比的優點。
當天回到公司后,杜拉克很快做出一個決定:把那位說話詞不達意但記賬又仔細又清楚的銷售人員調到財務部,把那位眼尖心細但動手能力卻很差的生產人員調到質檢部。僅僅一個調換,奇跡發生了,兩位員工在新崗位上工作得非常出色。
美國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說,成功者最重要的特質不是執行的能力,不是偉大的心智,不是仁慈,不是勇氣,也不是幽默感,雖然這些都極為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欣賞別人優點的能力。彼得·杜拉克也曾在《管理實踐》一書中寫道:“用人不在于如何減少人的短處,而在于如何發揮人的長處!”管理者不應強求員工改變不足,而是努力發現員工的優點,并據此分配不同的工作,讓他們的優點最大化。比方說,性格比較急躁的人,做事情就雷厲風行,你把他變成了慢性子(且不說很難),做事情就再也看不到他快手快刀的風格了。愛鉆牛角尖的人,往往鉆研能力很強,你把他“毛病”改了,他可能從此就失去了與眾不同的創意。讓有棱有角者變圓,結果往往是補短棄長,在不知不覺中廢掉了人才的優勢。
人才就像一把好刀,拿著刀背砍別人,很有可能自己被刀鋒所傷。明智的人會用好刀鋒,而不是磨薄刀背。與其沒完沒了地和下屬的缺點較勁,倒不如痛快淋漓地發揮他們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