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摘要】高中化學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基本的探究能力和一般的化學基礎知識。化學課程中的化學史教學能夠有效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能夠增強學生想要掌握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學習能力 教學方式 興趣 化學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81-01
“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曾幽默回答說:“你忘記了曾學過的知識,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學生在此期間獲得的科學素養,包含學習的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至少能知道去哪里找答案。這比他們記住答案更有用,因為我們不可能把學生需要的知識都告訴它。所以我們當今教學正在大踏步的由傳統教授知識為核心轉變到以能力培養為核心。
傳統教學一直采用的是灌輸式的講解方法。進人高中,在學生由“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采取多種方法,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使課堂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主陣地。
1.脫離簡單的說教,由生活實例引領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給學生的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確實很重要,因而在一些學生眼里,知識就是一切,忽視了掌握學習能力才是教育的關鍵。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只能是在教導知識的同時著力于能力的引導。這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來講,特別重要。
化學這門學科主要內容是學習前人對變化規律的總結,化學課程的特點就是內容繁多、不容易記憶,對于第一次接觸的新知識而言,學生難于記憶和理解。如果我們把越來越多的知識內容灌輸給學生,而他們找不到好的方法去分類記憶,那知識就是一團糟。但高中生的生理階段性又決定了,他們能夠硬記住一部分知識,只是這部分知識,他們不知道用在何處, 這就需要我們教給學生如何去學習。但是如果課堂上直接教授學生,他們接受的力度不夠,因而我們需要在實際生活中找到機會去引導他們。這次開學發書,一下發給學生61本書。發完后我問他們書本夠不夠,半天他們都沒有回答,都在數來數去,數不準。我突然想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先給他們講一般分類的方法,再讓他們將所有的書先按學科進行分類,再檢查各學科有幾本什么書,這樣他們馬上就找好了。
過了幾個星期有“物質的分類”這節課,這節課上的相當的流暢,同學們以這件事為引,大量的舉出其它事例,很快就學會了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并且掌握的情況遠比其它的章節要好。同學們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分類思想。這次的學習效果因為有了事例而使學生達到理解運用的程度。我的學生說有關這類型題對他們都沒難度,顯然他們受益了。
2.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由對化學史的興趣轉到對化學內容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以往我們的教學不關心學生的興趣,只是單純地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內容來實施教學。
時間——以教案為本位
地點——以教室為本位
人物——以教師為本位
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以知識的占有者自居,學生則是求知者。再加上“師道尊嚴”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自覺高學生一等,學生自然處于被動地只有服從的地位。從而使老師忽視或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宰整個課堂。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不教不學。學生只能跟隨老師學習,復制老師講授的內容。導致學生亦步亦趨,摧殘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內容——以教材為本位
一方面表現為教材崇拜。老師一旦選定了某本教材或者學校一旦指定了某本教材,這門學科的教學內容便以該書為中心。另一方面表現為書本知識崇拜。書本知識是前人經過無數次實驗,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而得出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探索知識本身的過程是充滿趣味性,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的過程。但書本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獲取間接經驗的過程。老師在教學中過于省略探索的過程,而是將知識壓縮為一堆方便記憶的知識點,致使學生成為盛裝知識的容器。而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有著完善的三維目標,其中第三維就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正確健康的思想品德。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有必要在課堂中穿插化學史的知識,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健康的思想,也能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得有興趣。
在講工業合成氨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在上課時對學生們講到:一個化學反應能解決全人類的吃飯問題,也能毀滅全人類。這個反應看似簡單,卻很重要,它曾是20世紀的難題之一。200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德國著名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由于他對合成氨機理的研究成果必將進一步推動合成氨的工業生產。現在讓我們走入歷史,陪伴他們的科學探索歷程,學習工業合成氨反應,成為一個科學家。
3.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加強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例題,給學生建立一個效仿的樣板,用熟悉的事例啟發學生聯想,在聯想與對比相結合的過程中,找到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要加強改錯練習。對高中的學生來說,在審題,或使用知識、技能,或判斷推理過程中出現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我們不能防止錯誤,那么出現錯誤時一定要認真加以糾正,并從中得到啟示和教益。這里要注意:①在哪兒跌倒,在那兒站起來,要有的放矢。②容易犯錯誤的地方,經過改正以后,還可能重犯這樣的錯誤,為此糾正必須徹底。要從概念上、方法上、心理上深刻挖掘原因,總結出教訓來。必要時應進行復查。改錯用在教學中,往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師采用“謬誤法”教學,有意識把學生引到錯誤的做法上,然后進行改正。欲擒故縱,從一反一正的曲折迂回中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還有一種方式,如某學生的錯誤,在教師指導下讓全班學生來糾正,這樣全班同學都陷入積極思維的漩窩之中。敞開思想的火花,對嗎?錯在哪里?怎樣改正?為什么?應該汲取什么教訓?最后,在知識積累和總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綜合,實為一種實踐活動。有了理性認識,要解決一個新的化學實際問題,即實現思維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并非有了理論知識就可一躍而就,必須經過研究、思考設計方案,然后才能轉入解答問題的實踐過程。因此這種方法豐富多彩、錯綜復雜,是培養綜合分析能力的有力手段。
新課程教學為廣大教師因人因地施教打開了一扇大門,未來發展空間極大。我作為一名高中化學老師,應當在過去探索的基礎上再加努力,為學生營造更為理想的化學學習氛圍,將他們帶入更加自信、更加輕松、更加成功的學習境界。
參考文獻:
[1]高譽.“新課程觀下化學學習的內在價值與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5
[2]吳俊明:“芻議化學學科教育的研究與轉型”《化學教學》2008.8
[3]王磊.《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2006.10
[4]秦林.“‘概念和元素化合物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優化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