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摘要: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nesis”,最初的意義為“對感觀的感受”。它是人類對“關”這個抽象概念的總結和研究。關學做作為獨立學科,最早誕生于西方。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美學》一書的出版是“美學”作為研究的標志。在近現代的中國,朱光潛先生作為學貫中西的學者,運用西方的一些分析方法,融合了東方對關學的認識,形成了獨特而有廣泛影響的美學思想。然而,雖然人們對美學的研究日趨完善,美學畢竟是相對較晚興起的,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對事物的抽象思考和總結。而音樂,從人類原始時期就開始存在,它可以嚴謹華麗,也可以隨性而發。音樂流淌過了人類的整個歷史。本文試以朱光潛先生的關學思想為切入點,用后興的,積淀著人類智慧和理智的美學,分析有古老歷史的音樂,探討音樂的美學特征,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
關鍵詞:距離;移情;聯想;藝術傳達
一、距離:美感的源起
朱光潛先生認為,人們對事物“美”的感受,常常源于此事物和日常生活的距離。
就像一種花,如果一個人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并以采花為業,他應該很難認為這種花是美的。這是因為“花”對于他來說,代表著實際的功用。而同一種花,長在鄉間,在偶爾經過的城里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的化身。這是因為對于后者來說,這種花的存在和他的日常生活有很大距離。事物讓人從實際人生跳開,從而產生的新奇感,常常能帶來“美”的體驗。
音樂,當然是符合這種特點的。并且,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它更具有和實際生活的距離。
音樂不具有直接的,實際的功用。這是它的性質決定的。音樂的媒介是聲音,而聲音不具有具象特征,無法與各種事物構成直接的對應關系,因此音樂不具有再現對象的能力。因為這一特點,音樂對實際生活是幾乎沒有直接功用的。
對于其他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和文學,它們對表現事物更加直觀的特性可能會無限拉近它們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從而造成對美感的破壞。
繪畫是一種空間藝術,可以表達靜態的事物。中國古代的《韓熙載夜宴圖》,西方的《最后的晚餐》,都可以記錄或者表達某個場景。雖然前者是客觀記錄,后者是根據需要進行的表達,但它們都有了一種實際的功用。對于文學,現實主義的作品就旨在反映現實,一些報告文學,或者記錄性的文學,更貼近實際的功用。荷馬的《伊利亞特》,茅盾的《子夜》,雖然年代,風格千差萬別,但是都反映了現實的狀況。更突出的例子是裸體畫和描寫兩性關系的小說。雖然這些類型的作品中,有部分是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但是,它們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性欲。而這種可能性發生時,它們的美學價值就會在這部分受眾那里因為離實際的距離太近,而在審美上受到惡劣的破壞。而音樂的特性是能夠讓它避免這種尷尬境況的。
當然,繪畫和文學的特性,也允許它們產生出更加抽象的作品,更加脫離實際的作品。但是,音樂和它們有所區別的一點就是,繪畫和藝術可以是抽象的,而音樂只能是抽象的。用音樂記錄一段歷史,反映一個場景,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音樂并沒有和思想一一對應的明確的語言,也沒有繪畫的直觀性。當然,有一些音樂被作為一些特定的信息傳遞方式。最直觀的就是商場營業結束時所播放的音樂。還有一些音樂也被作為某種儀式的工具。但這些實際利用在范圍上,利用程度上,都極具局限性。
因此,音樂是不屬于日常生活的。它相對其他藝術形式,更滿足美學中“距離”的論斷。它是最典型,最純粹的一種美學形式。
二、移情:物理現象對人情的表現
從本質上看,音樂只具有物理的特性。音樂的要素有節奏,旋律,和聲,速度,音色。它們本身是不具有任何美學意義的。速度有迅急,有緩慢,音色有高昂,有低沉。這些都是物理的屬性。但是,人們聽到音高而急速的音樂時,常會有活潑歡快的感受;聽到低沉而緩慢的音樂時,常會感到悲傷,并陷入沉思。物理的特性會影響人的情感,并且賦予美的體驗。這當中的轉換過程,就是移情。為何人們會對特定的節奏或旋律有特定的感受,這應該和人的生理構造有關,這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對同一種音樂的感覺是基本相同的。這就有了“移情作用”能相互傳達的基礎。
移情的過程是由我及物,也是由物及我的。音樂的創作者把自身感受轉化為音樂形式,演奏者把自身的情感加于特定的曲調,進行表現。聽者在音樂中捕捉到創作者,演奏者的情感,得到情感和審美的體驗。這就是音樂中的移情過程。以白居易《琵琶行》中反映出對音樂的體驗為例,琵琶女“轉軸撥弦”,“弦弦掩抑”,“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都是音樂物理屬性的表現,本身是不具有情感的。但是,聽者白居易會認為“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語”。這就是因為琵琶女在演奏中,用通用的音樂規則(如快速代表急促的情感,緩慢代表輕柔),在琵琶聲中表現了自己的情感,“由我及物”。白居易又從琵琶聲中捕捉發現演奏者的情感,“由物及我”。
因此,音樂的物理屬性是傳達情感的媒介,加上“移情”的過程,音樂就具有了美學的意義。
三、聯想:音樂的進一步美學體驗
移情和聯想都是人類自身賦予音樂美學意義的過程。如果說移情是音樂具有美學意義的基礎,聯想給予了音樂,以及其他藝術形式,能達到更高審美程度的可能性。
“聯想”是“用舊的經驗詮釋新的經驗”的過程。它是美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人所處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文藝作品能夠讓人超越自身的有限,得到現實不同的體驗,從而實現美學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聯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朱光潛先生認為,“多數人覺得一件事情甜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一些除音樂之外的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呈現給人的是靜態,直觀的作品。繪畫表現一個場景,雕塑表現一個造型。這些都是可以明確看到的。當然,它們也會留下聯想的空間,甚至某些風格的創作會強調這種重要性。中國國畫的留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即使是刻意地讓受眾有所聯想,繪畫和雕塑本身的直觀性也決定了,能通過它們產生的聯想是有限的。
而音樂在“聯想”上的體現尤其突出。因為音樂具有寬泛,概括,不確定的特征,它本身給人留下了很大聯想的空間,有利于聯想的產生。并且,這些特征也讓音樂審美的實現過程中,對聯想的需要更大。朱光潛先生甚至認為:“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除了聯想到許多美麗的事物之外,便別無所得”。這個結論有一些絕對化,因為音樂本身的曲調等要素也可以給人帶來審美感受。但聯想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許多人通過詩歌記錄下了他們在音樂欣賞中的聯想。李白的“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從琴聲聯想到了風吹過寒松的聲音。常建的“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聲,又聽飛龍吟”,在琴聲中看到了翩翩舞起的仙鶴,聽到了飛龍的唳鳴。這些都是琴聲帶來的聯想與優美之感。在最為著名聽琴詩的《李憑箜篌引》中,聽者通過聯想,得到了瑰麗奇絕的審美體驗。箜篌聲讓他看到了凝滯不流的空山薄云,悲愁動情的江娥素女,看到了泣出露珠的芙蓉,燦漫微笑的香蘭。他也聽到了昆山之上美玉的進裂聲,聽到了鳳凰清越的鳴唳。他甚至聯想到了深山中的神嫗,桂樹下的吳剛。音樂不能給所有人帶來直觀的,明確的體驗,但通過聯想,它能讓人最大地超脫出時間和空間,回溯遠古神話,幻想遙遠未來。下至青草上正在滴落的露珠,一雙正在睜開的眼眸;上至中國的月宮,希臘的奧林匹斯山,音樂能帶人去思想能到達的任何地方。無限的聯想空間是音樂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美學特點。
音樂的演奏過程,聯想也貫穿始終。彈奏鋼琴曲《水邊的阿迪麗娜》的前奏時,手指似乎觸到粼粼微波;彈奏《童年的回憶》中十六分音符時,似乎在輕盈地穿越時光回到童年。彈奏這些輕柔的樂曲,就像用指尖推開了春光燦爛中的木柵欄,嗅到庭院深處玫瑰的芳香。而彈奏《土耳其進行曲》的高潮部分時,似乎看到列兵在吹響的號角中前進,彈奏《月光奏鳴曲》時,看到皎潔的月亮從層層云霧里噴涌而出。這些充滿激情的樂曲給演奏者無限的遐想,演奏時似乎在天空飛躍觸到朝陽,也似乎在夜晚的海中游曳沐浴月光。
因此,在音樂欣賞,創作,表現的過程中,聯想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美感實現的形式,更是音樂魅力的所在。音樂因其無確定內容,但激發人們聯想的特性,讓人能得到無限的情節和情思。這也是音樂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和魅力。
但是,朱光潛先生也指出,聯想是可能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但對于音樂,除了能帶給人無限聯想外,它本身的節奏,旋律等也能帶來美的感受。因此,對音樂可以進行聯想上的審美,也可以進行曲目本身的審美。聯想可能妨礙美感,但它也是音樂審美中的一大特點。
四、創作與再創作:音樂的傳達
音樂產生的過程,也有顯著的美學特點。首先,大多數藝術形式,如繪畫,文學,是通過“創作”和“欣賞”的過程實現的。而音樂,要經歷“創作”,“演奏”,“欣賞”三個步驟。“演奏”是一個音樂審美實現中獨特的過程。
“創作”的過程,從“游戲論”來說,就是把欣賞的意向客觀化,使之成為一個情境。這一點,音樂和其他藝術是相似的。詩詞創作有格律平仄,雕塑創作有特定的比例要求,音樂也是根據作詞譜曲的規則,進行創作。情感是無限的,要讓盡可能表現無限的情感成為可能,就必須運用一定有效率的規則,把無限的情感化為有限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規則的限制,情感肯定會不能以原貌展現。而創作者應盡量可能的復原創作時的情感。這就是一個矛盾。《論語》中“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運用到描述高超的創作上來。嫻熟地應用規則,讓形式最好的表現情感,是音樂創作,以及所有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
但是,音樂由本身無明確內容的特點,創作中除了用音樂表現思想情感外,也有單純注重音樂形式的“形式主義”。這種音樂在創作和欣賞中就會忽略移情,聯想等作用,而依靠“直覺”完成審美。音樂能從形式上帶來的美感多于文學,繪畫等注重內容的藝術形式所能單純在形式上達到的美感。也就是說,創作中在形式中寄托情感的特點是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共有的,而在為形式而創作的特點上,音樂更加突出。
音樂的“演奏”過程,是它更加獨特的美學特點。繪畫,雕塑等作為一種空間藝術,是靜態的,不變的,可以直接的進行欣賞。詩歌小說也是如此,雖然相對前者抽象,每個人的閱讀都是一種“再創造”,但也是基于原作基礎上,只進行一次,并且是有限的“再創造”。而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具有單向性,不可重復性。要表現音樂,除了曲譜的創造,還需要演奏。它的演奏過程,可能很大程度地改變原作曲譜的風格和情感。同一首曲子,不同人彈奏會有不同的效果,同一個人彈奏,曲子也可能隨演奏者的心境顯得歡快激昂或緩慢沉郁。這種變化可以通過對彈奏速度,按鍵輕重等控制輕易地實現。而到了聽眾處,音樂已經經過了兩次創作了。聽眾自身的聯想或直觀感受又賦予了音樂新的審美內涵。
因此,音樂的再創作過程過程多于其他大多數藝術形式。這個特點使音樂表現更加靈活多變。
音樂以一種極為抽象的藝術形式。美學的很多要點都能在音樂上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