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每每聽到郭頌老師演唱的《烏蘇里船歌》,都會如醉如癡。赫哲族人民喜愛音樂,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們有感而發。而優美的曲調一旦被民間流傳,就會成為民歌,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闊”。這首《烏蘇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闊”。
《烏蘇里船歌》的歌詞創作于1962年。為創作這首歌,詞作者胡小石深入到赫哲族主要集居地同江的街津口、八岔,饒河的四排體驗生活。當時,三年自然災害還未過去,百姓生活很苦,相比之下,赫哲族受到政府的照顧,吃供應糧,生活顯得并不是特別苦。赫哲族生活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邊,抗日時期,日本侵略者曾對赫哲族采取過滅絕種族的屠殺,活過來的只有數百人。胡小石去赫哲鄉時正是秋天,大馬哈漁汛,烏蘇里江面上遍布赫哲族的漁船,都是小船,載兩人,一人撒網,一人劃槳。他還住到江邊灘頭臨時搭起的魚窩棚里,與赫哲人一起吃殺生魚。赫哲人原始、盡情、壯闊的生活景象,為胡小石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昂照苋巳鲩_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這是當時的實景,并非夸張。胡小石說,作曲汪云才比他在赫哲鄉呆的時間要長,大概有半年的時間。
《烏蘇里船歌》當年在哈夏音樂會上由郭頌演唱。后來在中央廣播電臺每周一歌播出,由此成為當年家喻戶曉的一首歌。
“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的總稱,意即小調、小曲的意思。涉及了號子、兒歌、小調等多種體裁?!凹蘖铋煛笔且环N情感純樸、輕柔悠揚、流傳很廣的抒情歌曲,曲調旋律和節奏變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場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創作,表演時不但隨意性較大,而且沒有時間或場合限制,現編現唱,見啥唱啥。是一種情感純樸、悠揚豪放、流傳很廣的抒情歌曲。這些歌曲多是用來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家鄉的山河、風光、沃土和田園的無限熱愛。樂句多為兩句、四句構成。調式以宮、徵、商、羽調為主,曲調以五聲音階組成。節奏以正規的拍節呈現,演唱經常以“啊啷”一詞開始。演唱者的語調非常豐富,有悲調、喜調、老頭調和少女調等。演唱中經常以“赫尼娜”、“哦吶吶”、“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庫爾嗒”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襯詞相銜接,作用相當于漢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個呀爾呦”等。
由于赫哲族人口較少,又沒有文字,更沒有專業的音樂記錄者,所以赫哲音樂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間藝人、演唱愛好者的記憶、口頭流傳。赫哲族雖然人口少,卻能歌善舞。年紀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幾段赫哲族民歌。這些民歌,是和他們的漁獵生產、宗教祭祀、生活娛樂過程分不開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據不同環境、不同場景即興創作而來,再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下來。
過去赫哲人生產方式主要是漁獵,其中以捕魚為主,生產工具以網船等簡單的捕魚工具為主,因此赫哲音樂素材大多是源于他們的祈漁、織網、捕魚、食魚等生活場景。音樂節奏簡潔明快,旋律清新流暢,有隨波逐流的韻味,有“歌在船頭,唱在浪中”之意,曲調和基本節奏大都出于劃船的動作,舒展平緩,具有漁家歌謠的特點,既好聽又上口,容易記憶和傳唱。而有些赫哲族的“嫁令闊”多是婦女們在勞動中哼唱。比如熟皮子和縫衣服時,或者是在山上采摘野菜、野果的時候,都要情不自禁地唱起“嫁令闊”。
“嫁令闊”曲調固定,明朗輕快,十分悅耳,輕柔抒情,非常動人;多用以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山河風光、家鄉田園的熱愛。其中有情歌、敘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偶爾也有對唱,曲式多為單樂段結構,節拍節奏規整,常用五聲音階,徵、宮、羽調式,很少用變化音,曲調婉轉流暢。
“嫁令闊”的襯詞非常有特點,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獨立填充全歌,也可作虛詞穿插在歌詞中使用;特性襯詞“給根”常用于結尾時。“嫁令闊”的五聲性曲調,旋律明朗輕快、優美流暢,調式以宮、徵調式為主,基本沒有變化音,結構多為一句體或兩句體的單樂段,節奏節拍規整。“波浪型”旋律線條以及帶有劃槳節奏特點的“劃動型”節奏型等,構成赫哲族傳統音樂的“核心風格”。這些特點充分體現在傳統的赫哲族民歌《找情郎》中,它也是《烏蘇里船歌》主體部分的曲調原型。
從歌詞內容和曲調變化看,赫哲族嫁令闊大致可分作五類:
一是歷史性的古歌:內容具有神話、族源等性質,流傳下來的極少,十分珍罕。
二是祭儀中的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薩滿在祭祀儀式中演唱,有《請神歌》、《頌神歌》等。其曲調相對固定,但每個人演唱中又具有個性風采。
三是生活中的風俗歌:反映內容有漁獵生產、男女愛情、民俗風情、家鄉山水等,這類民歌所占比重比較大。其歌詞隨意性很大,可看見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詞曲盡情發揮。
四是回憶性的傾訴歌:這類民歌的產生和赫哲族苦難經歷相關,或痛說苦難歷史,或抨擊日寇血腥罪行。這些民歌曲調緩慢悠長,悲切泣美,聽起來如泣如訴,給人一種壓抑感。
五是新生活的贊美歌:這類民歌均產生在新中國建立后,數量比較大。其作者有吳連貴、吳福常、韓福德、孫玉森等。如《綠色的山喲綠色的水》、《捕魚謠》等,大都是在過去民歌的基礎上加以發揮填上新詞,互相傳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歌中所唱的赫哲人,已經與原始的生活方式完全脫離,并由單一靠漁獵為主轉向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多元經濟格局,現在轉產率已達到80%以上。記者在街津口鄉看到為赫哲人建起的新村,全部是整齊的磚房。為了保護赫哲人的傳統文化,國家和省里都在赫哲人中指定了該族各種藝術的傳承人,整理這些行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組織他們到各地展示和演出。赫哲族人的歌聲婉轉悠揚,旋律優美,婉轉動人,是北方少數民族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目前,“嫁令闊”已經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