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燕 李曉 李英
摘要生態產業鏈對于協調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產業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有必要對國內外生態產業鏈理論及實證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該研究以生態產業鏈為主線,探討了生態產業鏈的內涵,從不同視角對生態產業鏈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總結了基于理論及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對當前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最后,對生態產業鏈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總結,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生態產業鏈;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262-04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DL12EC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373039)。
作者簡介李冬燕(1990- ),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Email:68225974@qq.com。*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研究,Email:lyfly68@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9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環境與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為了對“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根本變革,學者提出了工業生態學的相關理論。隨著工業生態學理論的發展,21世紀初,國內學者首先提出了生態產業鏈的概念,并逐步展開了對生態產業鏈的基礎研究。筆者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將生態產業鏈定義為:生態產業鏈是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構建的產業組織創新,在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的大趨勢下,以資源為紐帶,將2種及以上產業鏈接形成新的生態產業復合系統,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并實現資源在生態產業大系統中的循環流動。
生態產業鏈理論是在工業生態學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共生理論以及產業集群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生態產業鏈是在產業集聚區內,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捕食、競爭、寄生”的存在形態,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廢物和副產品為紐帶,人為構建的產業模式。這種模式最終實現了資源、能源的內部流動,并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它的應用在改善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資源存量。因此,構建生態產業鏈模型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學者對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日益深入,有必要對生態產業鏈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為今后生態產業鏈理論和實證在開展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1國內外生態產業鏈的研究視角
1.1國外生態產業鏈的研究視角國外學者對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生態工業園概念的提出。隨著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思想的推廣,到20世紀90年代生態工業園已成為世界工業園區發展領域的主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對于生態產業鏈,國外學者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生態工業園、綠色供應鏈、工業生態學等方面。
1.1.1生態工業園。生態工業園概念最早由美國Indigo發展研究所Lowe教授提出,他將生態工業園定義為:一個由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組成的企業生物群落[1]。
Taskhiri等認為生態工業園的目標是通過回收和再利用物質和能源,從而形成閉合回路[2]。Boix等運用運籌學的方法,制定了一個混合整數線性規劃問題和解決限制條件的模型,解決了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選擇的問題[3]。Montastruc等基于多目標優化的過程,對一個公司的供水系統和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說明,指出生態工業園區產業鏈上的“連接數”需要保持適度,其配置需要靈活[4]。縱觀各項研究,主要是對生態工業園區內的生態產業鏈進行設計,使得園區內企業和資源進行靈活配置和最優化利用。
1.1.2綠色供應鏈。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在1996年被提出,其定義為: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對環境的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5]。
Zhu等指出綠色供應鏈已經成為中國制造商用來平衡環境使用效率與生產力、業務業績的一中重要的現代化工具,并提出不同集群程度的中國制造企業在生態現代化進程中,對于不同政策和法規的決策建議[6]。Chan等的研究旨在反映綠色產業營銷的最新進展、綠色供應鏈及其在綠色產業品牌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可持續或綠色營銷理論在工業和商業市場供應鏈的影響[7]。Lukas等指出當供應鏈上的額外鏈鏈接越多,供應鏈的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率越低,并建議通過增加激勵措施來鼓勵企業投資于氣候友好型產業,從而協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8]。
1.1.3工業生態學。生態產業系統是依據生態學理論、產業生態學原理及可持續發展理論而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并具有較高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協同度的系統[9]。Guo等認為生態產業鏈構建的經濟活動為“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過程,并提出促進企業之間的生態工業系統運行的建議[10]。Adamides等提出了工業生態系統通過戰略利基管理的治理方式的轉變,強調了生態工業項目采用的技術政策和戰略利基管理方面的重要性[11]。Xiao等改進了前人設計的基于生態工業系統的固有特性模型的綠色物流網絡的研究,從而更準確地解釋了生態工業網絡的形成機理[12]。Zhu等指出工業生態系統通過優化材料和能量流動來提高生態效率,同時將生態系統的彈性運用到生態產業鏈的構建中來,有助于提高工業生態系統的適應性[13]。
1.2國內生態產業鏈的研究視角國內學者首先提出了生態產業鏈的概念,對于生態產業鏈的形成機制、構建、優化、整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循環經濟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工業生態學、耦合理論等方面(表1)。
1.2.1循環經濟理論。生態產業鏈是循環經濟得以實現的手段,循環經濟是構建生態產業鏈的理論支撐,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以實現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時使廢棄物的產生最小化[14]。
王培成等認為循環經濟的實質在于生態整合,并總結了基于不同視角對生態產業鏈共生耦合關系的研究[15]。居衛祥等指出循環經濟新的發展方向是將環境因素作為經濟運行的內生變量納入生態產業鏈[16]。李英等結合大興安嶺林區林產工業發展現狀,構建了該地區林產工業生態產業鏈,并指出林產工業發展呈現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17]。
1.2.2產業集群理論。產業集群最基本的定義是通過協同定位贏得競爭優勢的地理集中的產業[18]。但是在基本定義的基礎上,對于產業集群的確切定義,還尚未有定論。楊迅周等運用產業集群生態產業鏈構建定量分析評價方法,提出了產業集群生態產業鏈構建包括產業集群產業和企業發展分析、核心行業的選定、生態產業鏈的系統集成、生態鏈的設計及管理與設施建設等[19]。鄒君等基于循環經濟和產業生態學理論,以金屬冶煉和鹽鹵化工的產業為例設計循環型生態產業鏈,構建生態工業園區,并從政府、企業和群眾3個方面提出建議[20]。包杰明以產業集群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研究目標,以組織生態學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提出了產業集群的生態平衡模型[21]。
1.2.3耦合理論。耦合是指2個及其以上的體系或運動形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姜學民等將耦合的概念應用到生態經濟系統中,產生了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的概念[22]。黃選高給出了生態產業鏈耦合的定義,即在工業園區或企業群中上游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或廢物用作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料,形成工業代謝和企業間共生關系的生態產業鏈[23]。左志平等提出了生態工業園與集群式供應鏈耦合的概念,研究了生態工業園與集群式供應鏈的耦合驅動機理,揭示了生態工業園集群式供應鏈的形成過程[24]。
2國內外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方法
生態產業鏈自從提出以來,國內外研究學者就開始了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
2.1理論研究方法國內外學者們針對生態產業鏈的理論研究有多種,但主要是基于博弈論和系統工程。
2.1.1基于博弈論的研究方法。孫凌宇、蔣輝等運用演化博弈模型對產業鏈中的經濟主體的縱向鏈接關系和橫向競爭合作關系進行分析:前者分析了處在生態產業鏈中上下游的資源型企業在博弈中應采取的措施[25],后者揭示了影響縱向外部性的重要參數,并提出了松散型縱向一體化戰略聯盟[26]。這2種研究方法,主要是考慮將資源在企業間合理分配的問題;但博弈過程是基于完全信息的條件,過于理想化,將難以實踐。
2.1.2基于系統工程的研究方法。袁飚等運用耗散結構理論來構建生態產業鏈,從系統的角度揭示生態產業鏈形成的內生機理,找出了生態產業鏈接形成的真正動因[27]。這種對于生態產業鏈的研究,由原來的外在層面轉向研究內在機理,對于揭示其成因具有重要意義。Canton、Gerber等結合工業生態學原理,在生態產業鏈的構建中,提出了可用于設計生態工業園區和城市系統的方法,確定了資源或廢物最佳轉化途徑,并通過環境稅的模型得出征收環境稅的最佳值[28-29]。Aviso等提出了在水足跡約束下優化供應鏈的一個模糊輸入輸出模型[30]。上述2種研究方法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生態產業鏈的效益評價上,雖然評價效果好,但對使用者有較高的技術限制。
這些關于生態產業鏈理論方法的研究,對應理論部分的闡述很明確,但是理論具體指導實踐的效果并不明顯,而且只是從表面闡述,對其形成路徑也沒有很好地闡釋。
2.2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構建生態產業鏈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文獻中,主要是通過構建模型和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來解釋某種實際情況。
Li等基于文獻挖掘,構建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網絡應用過程和描述其應用程序的步驟[31]。熊鴻斌等從企業層面和產業層面對先進制造業生態產業鏈進行了初步設計,并嘗試使用灰色關聯評價模型對先進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32]。但是他們使用的灰色關聯評價方法過于簡單,并且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因此,結論不具有較高的評價意義。於世為等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礦區產業結構優化,在構建礦區生態產業鏈的同時,將產業鏈進行了延伸,并對延伸后的產業鏈結構進行了相關的效益分析[33]。這種方法使生態產業鏈的投入產出分析結果更具有可比性,同時對生態產業鏈進行了延伸。向中華等從多角度構建基于生態經濟的森林木質地板生態產業鏈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了森林木地板生態產業鏈灰色綜合評價模型[34]。這種評價方法的優點在于運用有限的指標和數據對模糊信息的處理,來確定系統內部的未知信息,對生態產業鏈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更好的評價,缺點在于權重的選取具有較大的主觀性。Jung等研究了生態工業園對于碳排放的有益作用,并基于對數平均方差指數的分析,將韓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趨勢相比較,并提出二氧化碳減排政策的建議[35]。以上研究對生態工業園內的物質和能源進行定量分析,從而評價生態工業園設計的科學與否,將評價體系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量分析,是較大的突破。
目前,對于生態產業鏈的研究,定性分析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在評價生態產業鏈構建效果的方法和模型方面研究不夠廣泛,且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研究范圍和理論實踐方面不夠廣泛。對于生態產業鏈的優化主要采用數理推導方法,難以指導實踐。
3總結與展望
3.1總結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產業鏈的形成機制、構建、優化、整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因此分析和總結當前生態產業鏈研究現狀,對于生態產業鏈的后續研究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關于生態產業鏈的研究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方法不均衡。國內外對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一些方法,而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其他經濟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得比較少。
(2)生態產業鏈的內在機理研究不夠深入。對生態產業鏈形成的內在機理,只是從表面闡述,對生態產業鏈的形成路徑沒有很好地闡釋,導致難以在實際中應用。此外,對于生態產業鏈的拓寬研究也很少,對延伸也只是考慮縱向延伸,并未對基于新技術應用的產業環節迂回增多帶來的延伸予以研究。
(3)生態產業鏈的維護工作開展不夠全面。由于受實踐水平和數據資料等方面的限制,對生態產業鏈系統風險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于如何有效維護生態工業園中的生態產業鏈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還有待進行更加完善和深入的定量研究。
3.2展望隨著國際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不斷推廣,生態產業鏈理論將更多地指導實踐,做為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將會得到進一步拓展,未來的研究趨勢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管理學相關概念的發展。從管理的角度研究生態產業鏈鏈接關系的成果比較零散,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的研究。由于生態工業園中的生態產業鏈系統是人為構建起來的系統,因此,將生態學融入管理學,以生態管理學理論貫穿于生態產業鏈各個中間環節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建立和健全生態工業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也是需要學術界給予重點關注的緊迫問題。
(2)生態產業鏈鏈接的生態效率評價。生態產業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應該以科學技術為主要推動力,在世界范圍進行生態產業鏈系統耦合,并對生態產業鏈進行縱向拓寬,以期不斷提高產業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具體的方法如下:一是建立生態產業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統計數據說明對某一地區生態產業影響較大的因素;二是運用經濟學或生態學模型對生態產業鏈的生態效率進行評判,將生態產業鏈的投入產出效率同企業效益聯系起來,并把這些結論用于整個區域才是生態產業鏈構建的最終目的。
(3)生態產業鏈系統穩定性評價。對于不同地域規劃和建設生態產業鏈系統的科學性及穩定性,急需作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今后宜進一步加強與園區生態產業鏈實踐領域的密切合作,盡可能為決策部門適時提出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可操作的方案。具體可以包括:生態產業鏈系統運營風險分析、生態產業鏈系統穩定性評價指標體系、生態產業鏈系統穩定性評價模型等。
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參考文獻
[1] 熊艷.生態工業園發展研究綜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3-67.
[2] MOHAMMAD SADEGH TASKHIRI,TAN R R,CHIU A S F.Emergybased fuzzy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water reuse in an ecoindustrial park[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730-737.
[3] MARIANNE BOIX,LUDOVIC MONTASTRUC,LUC PIBOULEAU,et al.Industrial water management by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from individual to collective solution through ecoindustrial park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22:85-97.
[4] LUDOVIC MONTASTRUC,MARIANNE BOIX,LUC PIBOULEAU,et al.On the flexibility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EIP)for managing industrial wate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3:1-11.
[5] 張春翠,董文祥,吳飛.綠色供應鏈及其現狀分析[J].物流科技,2008(12):41-43.
[6] ZHU Q H,GENG Y,SARKIS J,et al.Evalu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mo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from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1,47:808-821.
[7] CHAN H K,HE H W,WANG W Y C.Green marketing and its impact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market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41(4):557-562.
[8] ELMAR LUKAS,ANDREAS WELLING.Timing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limatefriendly investments in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3(2):448-457.
[9] 王如松,楊建新.產業生態學和生態產業轉型[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5):24-32.
[10] GUO J F,CUI W Z.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EcoIndustr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0,5(11):148-157.
[11] ADAMIDES E D,MOUZAKITIS Y.Industrial ecosystems as technological nich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7(2):172-180.
[12] XIAO Z D,ZHOU G H,WANG B.Using modified Barabási and Albert model to study the complex logistic network in ecoindustrial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40:295-304.
[13] ZHU J M,RUTH G.Exploring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55:65-75.
[14] 方麗麗.生態產業鏈成長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15] 王培成,齊振宏,冉春艷.生態產業鏈耦合的研究綜述[J].新疆農墾經濟,2009(5):87-91.
[16] 居衛祥,王亞.循環經濟下生態產業鏈環境會計構想[J].現代經濟信息,2011(1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