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作為一名演員,應該掌握舞臺的一些空間變化。大家耳熟能詳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一場,小小的舞臺上可以表現楊子榮催馬在廣闊的林海雪原中縱橫馳騁,時而上高山,時而穿密林,地點不斷的變化,完全不受舞臺空間的限制。二人轉的舞臺空間更是如此,一二人千軍萬馬,三五步五湖四海。演員在舞臺上可以信馬由韁,唱山是山,唱水則水。這種空間的變化是話劇演員望塵莫及的,但在戲曲舞臺通過演員的虛擬的動作身段,卻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古人詩詞贊揚《襄陽圖》圖書室咫尺,千里意悠悠,戲曲舞臺的空間變化,就有咫尺千里的妙趣。
戲曲舞臺的空間和時間一樣,非常超脫,它公開承認舞臺的假定性,不追求創造真實的物質環境以消滅舞臺感,它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借助觀眾的想象力,使人感覺到而不是看到客觀環境的存在。或者說,它的環境不是像話劇那樣事先規定好,用實物布景布置出來的,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表現出來的,景在人身上,隨著人的行動變化而變化,人物可以自由地改變舞臺空間而不是受它的限制,莆仙戲《春草闖堂》的“換轎進府”一場,是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身段動作來表現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知府胡進要春草帶他到知府去面見小姐,一開場,兩個轎夫一前一后地抬著胡進上來,其實并沒有上轎,是通過演員的虛擬動作表現出來的,走了一程,胡進急于見小姐,把轎子讓給了春草,兩個轎夫抬著春草,用抽步、趨步、躡步、矮步等各種步法,表現上坡、下坡、跳溝、過灘和轉彎,演員傳神的精彩表演,把觀眾帶進了舞臺上并不存在的由他們制造的幻覺世界。至于在一些神話劇中,小小舞臺更是變得海闊天空,如京劇《真假美猴王》中,六耳獼猴變成孫悟空迷惑唐僧,兩個孫悟空要找觀音菩薩分辯真假,在舞臺上一轉就從取經路上來到了南海普陀巖,觀音分辨不出,兩個孫悟空在臺上翻了兩個跟斗就來到了南天門找玉帝,天上人間,空間之大就不能用里程來計算了。
人們習慣把傳統戲曲稱為“轉場戲”,也就是以人物的上、下場來分場,臺上表現的具體地點隨人物的上下場而變化,不像話劇那樣把舞臺當做相對固定的空間,采取以景分場的辦法。以上所舉的《春草闖堂》的例子代表了戲曲舞臺空間流動的形式,空間環境的變化通過場上的人物行動表現出來,所謂“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在舞臺上走一個圓場就辦到了。二是以人物的上、下場改變空間環境,人物沒有上場時,舞臺上是一個抽象空間,不表示任何具體地點,只有等人物上場時后,結合他的語言行動才把場上的地點確定下來。有時臺上即使擺著一些桌椅之類的大道具,也不表現具體的環境,因為在傳統的戲曲中,桌椅的運用是很多的,可以代表很多東西。
戲曲舞臺空間變化十分靈活,完全服從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它不僅可以存在一個流動的空間,而且可以在一個舞臺上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重空間,或者說,可以把同一時間發生在不同地點的事情放在同一舞臺上,讓他們相互呼應或是相互對照,借以制造懸念、加強喜劇效果或激化戲劇沖突。舞臺空間的處理,有虛有實,虛實結合,哪里虛,哪里實,虛到什么程度,實到什么程度,看看觀眾是否能夠理解和接受,不能別出心裁,讓觀眾難以接受。
戲曲舞臺的虛實結合,是戲曲虛實結合的身段動作的延伸,是表現行進中空間變化的需要。掌握了戲曲舞臺空間的這一特點,導演在進行藝術構思時就要注意揚其所長,充分運用,如果一個大戲場場空間都是固定的,就不利于發揮戲曲藝術的特長。就要考慮和劇作者一起調整舞臺的安排。有人說,戲曲舞臺的空間的自由變化是由于過去舞臺條件差,沒有現代的布景設備造成的。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應該看到這主要是適應戲曲動作的虛擬手法而形成的。當然,并不是說這種空間處理方式就是十全十美的了,辯證地看,它還是有利有弊的。總之,掌握好舞臺的空間變化對于演員的表演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