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榮華
一出大戲,總是有主角和配角,就像紅花和綠葉,沒有紅花顯不出綠葉,但紅花自身也要開得鮮艷和耀眼,否則體現不出紅花的作用。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特別是戲曲要表現現代生活,需要對傳統的藝術形式進行革新,使之適應表演新的內容,怎么革新?怎么保證主題思想的完整,這就需要一個主演不但不斷的提高表演水平,還要提高理論修養、文學修養、藝術修養。主演的位置提高了他在戲曲舞臺的創作過程處于中心地位,他的藝術創造對一個戲的風格和成敗起決定性的影響。戲曲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主演,主演是一臺戲的中心人物,這是戲曲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承認不承認,主角就是處于演出活動的中心,也是劇團自然的藝術核心人物,強調主角的作用并不是等于配角在戲曲舞臺藝術創造中不重要,戲是靠全體演員演的,沒有全體演員的共同努力就沒有戲曲舞臺藝術。一臺戲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好各自的角色,才能滿臺生輝,整個戲為之增色,戲曲藝術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決定了整個舞臺藝術創作的中心人物還是主演。沒有主演的戲不能成為完整的戲。但是一臺大戲如果主演演技不過關,就會影響整臺戲的藝術質量,這就要求主角“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表演技藝、臺詞、唱腔、身段之外,主要還要具備審美觀。
審美情感是一種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她必須外化為“有意味的形式”。審美情感表現具有個性特征與個性風格。即所謂“生活中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作品中沒有相同的情感表達”。它總是融入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情感體驗。美學家科林伍德:藝術的目的就在于喚起讀者的觀眾身上的一種相應的感情,藝術家希望在讀者或觀眾那里產生一種情感效應。他不僅使讀者或觀眾能理解他是怎樣去表現的,而且務必使他們在自己的產品中發現讀者或觀眾的影子。他歸納出五個方面:一、藝術必然與情感有關;二、藝術或是喚起情感,或是表現情感;三、藝術不是一種技藝;四、如果藝術僅僅是種技藝,它就不可能喚起情感或表現情感;其五、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泄露情感與表現情感是兩回事,泄露情感只是表現情感的原始形式,和真正藝術的表現情感不同。情感表現是藝術至高無上的目的。藝術地體驗表現情感,卻不能直接表演情感泛濫。審美情感是一種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她必須外化為“有意味的形式”。七、審美情感表現具有個性特征與個性風格。即所謂“生活中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作品中沒有相同的情感表達”。它總是融入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情感體驗。
藝術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在每一個角色那里,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天性及其活生生的……角色的一切情感、感覺、念頭都應該成為演員本人的活生生的、跳動著的情感、感覺和念頭。他應該以自己本人活生生的心靈的一部分來創造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并以自己本人的活生生的身體把它體現出來。“生命潛能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潛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靈深處,若能充分發掘出來,人生就會有驚人的發展,不可能的事物也會陸續變成可能。任何人都有可能爬到他自己藝術的理想天國上去,只要他充分調動他的內在潛能。”
表演始終是與自我密切相關。主角演員能否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角色,不僅取決于其演技是否高超,而且還取決于其自我內涵是否豐富,具不具備審美情感。演員每一次的角色探索,都意味著其生命自我有了新的感悟;而演員每一次表演藝術的突破,同樣也意味著其生命自我有了新的歷險;表演最激動人心的所在:生命自我的發現與成長。我們以往僅僅強調“演員塑造角色”,忽略了“角色塑造演員”。表演應發揮生命的獨特魅力及其生命潛能。強調對人的內在生命潛能的開掘,即如何將“生命潛能學”、“成功學”、“心態學”“素質學”等引進表演。做到在表演創作中讀解生命,喚醒內在的智慧,開掘生命潛能,釋放演員獨特的藝術魅力。排練與演出的過程應始終保持一種“活”的“開放狀態”:在戲劇排練和演出中,永遠不會有一種所謂的最終完成品;因為每一次的演出都要求演員去面對一系列不斷更新著的環境因素,如新的觀眾、新的演出時空等。不應該企圖去抓取上一次演出的效果,應該努力地使自己整個的創作生命向活的情感及環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