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尤其對鋼琴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文章以李斯特創作的音樂會練習曲《嘆息》為研究對象,重點從曲式結構、調式調性、音樂表現三個方面對樂曲進行分析,希望對其練習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曲式結構;調式調性
弗朗茲·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浪漫主義音樂大師,以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等多重身份活躍于19世紀的歐洲樂壇,是匈牙利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他的創作思想與實踐具有原創性與預見性,首創“交響詩”這一音樂體裁,對標題音樂的發展可謂居功厥偉。同樣,作為一位技術高超的鋼琴演奏家,李斯特通過大膽嘗試,創作了許多獨具個人藝術風格的鋼琴作品,并在演奏中將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到了極致,極大拓寬了鋼琴的藝術表現力因而獲得“鋼琴之王”的美譽。練習曲是作曲家們專為練習某一樂器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樂曲,這種形式在19世紀中葉隨著李斯特、肖邦等大師的出現,創作達到空前繁榮。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主要包括12首超級技巧練習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3首音樂會練習曲、兩首高級音樂會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大量的“華彩樂段”,高超的演奏技巧,變化多樣的調式調性,優美的旋律等特點都可以在李斯特的練習曲中體現出來。可以說,他的創作將練習曲的藝術價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創作于1848至1850年間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悲歌》、《輕盈》、《嘆息》(又譯《大海》)深受作曲家和鋼琴家們的熱愛。明確的練習目的,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鮮明的音樂形象,優美的旋律是音樂會練習曲的特點。熱衷于炫技的李斯特所創作的音樂會練習曲,以絢麗的技巧,創新的音樂織體,多變的和聲效果,優美的音樂旋律給人們一種強烈的震撼效果。其中第三首《嘆息》又名《大海》,是這組練習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深受鋼琴演奏者及愛好者所喜愛。但這部作品卻以抒情見長,旋律極富歌唱性。全曲至始致終的分解琶音有如起伏翻騰的波濤,仿若是內心一聲聲悲傷的嘆息,深情敘說著詩意的浪漫。本文重點從曲式結構,調式調性,音樂表現三個方面對樂曲進行分析,希望對其練習者有所幫助。
一、曲式結構
《嘆息》是一首三部式的練習曲,曲式結構圖如下:
此練習曲的第A部分為一段式曲式,主調式是降D大調,整體上是一種“起承轉合”式的結構。起:2-4小節呈示主題;承:5-7小節完全重復主題;轉:9-12小節旋律進行了變化;合:3-18小節是對主題2-7小節的變化重復,旋律由原來的左右手交叉演奏的單音,變成右手八度分解旋律。以琶音作為主要演奏織體,左右手交叉演奏旋律,調式調性穩定,和聲簡單,旋律優美,力度偏弱。
B部分為3個段落,19-29小節在A大調上進行,織體與第一部分一樣為琶音的形式:30-39小節在F大調上進行,左手變為和弦式織體,右手為分解和弦,旋律由右手變到左手,力度變強,出現ff等強音記號;40-52小節調式調性不斷發生改變,織體形式與第一部分相似。B部與A部并不是一種外在的,簡單的并置或對比關系,B部和聲變復雜,不斷地進行轉調離調,使用大量和弦外音,運用極不穩定和弦功能。出現和弦式旋律織體,加入華彩樂段,技術含量增加。力度不斷發生改變,整體以強為主,即將結束時出現PPP的力度符號。作曲家在這一部里增強了音樂發展的推動力,并使段落界限模糊,強化了結構的融合性,使音樂表現為一種內在的復雜的情感活動和哲理思考。
經過53-54小節,降D大調的屬和聲功能音階,練習曲由B部過渡到A部。A部是A部16小節的變化再現,減縮為9小節,調性回歸到主調降D大調。旋律織體變為琶音,依舊由左右手同時完成,標記重音記號的音符就是旋律。
尾聲64-72小節回憶了B部D段的音樂材料,進行不斷地離調,調式不穩定。在72小節的時候回歸到主調降D大調,使用豐富的和聲來增加音樂色彩,以減慢減弱的音樂表現力結束這首練習曲。
二、調式調性
《嘆息》在調式調性方面較為復雜。李斯特通過等和弦轉化、關系大小調轉方法,同時借鑒各種離調手法,不斷擴展樂曲,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和聲色彩,這也是浪漫主義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的曲作家創作音樂的不同之處。《嘆息》在和上的另一特點體現在固定低音中。李斯特在左手旋律的創作時,大量運用固定低音的寫作手法,用來鞏固明確調式。
樂曲始于降D大調,采用左手固定降D低音的寫作方法,以鞏固主功能,強調調性。音樂進行到第9小節,曲作家從降D大調進入到其關系小調降b小調,左手低音出現了降b小調的導音還原A音,短暫離調后立刻回到主調。
18小節,左手出現了降F音,作曲家從降D大調轉向了其同名小調降d小調,借助降d小調與A大調的等音和弦,最終目的是將音樂轉向A大調,繼續音樂的進行。22-26小節,作者再次運用固定低音的寫法,左手持續演奏A音,以用來鞏固調式。
在27小節,李斯特巧妙地運用了A大調下屬調的Ⅶ和弦與A大調關系小調f小調的Ⅶ和弦為等音和弦的關系,使音樂由A大調進入其關系小調,但作曲家的最終目的并非在f小調上進行音樂的表達,而是從F大調上發展音樂,在29小節李斯特運用了f小調與F大調相同的屬九和弦,成功地使音樂發展進入F大調。
在第35小節,利用減七和弦離調手法,原來的F大調進入到升c小調,經過4個小節的音樂發展,最終在39小節轉調到升G大調。曲作者在37小節利用了升c小調降三音的Ⅶ五六和弦具有的強烈不穩定性,急需解決的和聲效果,將和弦中的增六度(a-xf)的音程解決到純八度(#g-#g)的音程,除了能更加鞏固調性外,在聽覺上亦給人們一種舒適感。
在40-48小節中,可以體現李斯特的一個音樂創作特點,即在使用二和弦之前,使用一個原位的三和弦做準備。42小節和44小節的和聲進行為T-D2/s,這種手法的使用使旋律更加富有色彩。
在44-48中,經過性的和弦構成了整個樂段,每一個經過性的和弦曲作家都沒有將其進行解決,而是使左手的低音級進下行的2度音來構成和弦,在整個調式調性上進行不斷的離調,給音樂帶來極為豐富的和聲色彩,同時也顯示了曲作者高超的作曲技巧。從44小節開始到48小節,作者的調式調性走向為升G大調-a小調-G大調-E大調,最終在升c大調上結束。但音樂并沒有在升c大調上長久發展下去,而是在54小節時,將曲調轉向降D大調,使整首樂曲回到了主調上發展。
樂曲在19-54小節經過不斷地轉調離調后,從55小節開始到68小節一直在主調降D大調上進行,對此曲主題的變化重復,繼續運用固定低音的寫作手法,但在68-72小節中,再次運用了像44-48小節中的左手的低音級進下行的2度音來構成和弦的寫作手法進行創作,使調性由降D大調-降e小調-c大調-a小調,最終在72小節處回到了降D大調,并最終在降D大調上結束。
整首練習曲復雜的調式調性,豐富的和聲色彩給聽眾帶來了濃厚的新鮮感,同時也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時代特色和創作特點。短短79小節的練習曲,運用了大量的音樂創作技巧,這不僅對提高練習者的鋼琴技術有所幫助,也可以使作曲學習者受到啟迪,更能給聽眾帶來極大的聽覺享受。
三、音樂表現
《嘆息》亦被稱之為《大海》,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首曲子的主要織體形式是快速密集的琶音演奏,形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式運動,清晰優美的旋律通過左右手的交替演奏,給人以波浪起伏之感,沉思嘆息的音樂形象。其舒展流暢的旋律,柔和典雅的色調,創造出即朦朧又輕盈的畫面。
李斯特在樂曲開始時就運用了大量的漸強減弱符號,旋律出現在鋼琴的高音音域中,與低音區密集快速的琶音群形成對比,清脆的聲音漂浮在如波浪般的音群之上,為聽者創造了廣闊的聯想空間。樂曲中段,作曲家將音樂由p發展到f再到ff,運用大量的重音記號、和弦式的織體,將高音區的旋律移至低音區,渾厚的旋律使浩瀚的大海變得波濤起伏,帶動聽者由平靜的心境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波動。隨著快速的音階下行,大海又回到了平靜。最終樂曲在一聲聲嘆息的意象中結束,留給聽者無限回味。
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李斯特在成熟時期創作的,相較于之前的作品,內容及思想的內涵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音樂的畫面感及意境美甚至堪比樂曲,是一首充分體現浪漫主義音創作的激情,對音響效果、音色變化的極至追求,技巧與旋律并重的鋼琴藝術佳作,值得我們仔細探討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