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的深入來談音樂教育哲學,從而讓剛接觸或對音樂教育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對本學科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中國古代音樂思想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古代音樂思想;音樂教育哲學;思辨主義;形式主義
一、音樂教育哲學的三大美學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提出了“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理論,并著作《音樂教育哲學》一書,書中闡述三大美學理論對美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音樂教育學的發展產生的重大的影響——他就是貝內特·雷默。
1.思辨主義
所謂思辨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并非存在于音樂本身,而是音樂本身之外的其他東西。持有此觀點者把藝術作為一種傳播的工具,傳達一些存在于藝術之外的信息,還堅持音樂體現了一種情感,要想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首先需要你去接觸這部作品,并讓你感知到作品之外的一些情感和思想。
2.形式主義
所謂形式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就存在于音樂本身,而不是音樂之外的其他東西。持有此觀點者堅決否認音樂與情感有任何聯系,藝術是獨立的,藝術作品的意義與藝術作品之外的任何意義都毫無關系。
3.絕對表現主義
雷默在其《音樂教育哲學》中提到自己的觀點——絕對表現主義。
所謂絕對表現主義,其觀點既不同于思辨主義,也不同于形式主義,而是取思辨主義和形式主義中認為是真理的內容,但并不是兩種觀點簡單的疊加。絕對表現主義贊成思辨主義中關于音樂和情感之間存在一定聯系的觀點,也贊成形式主義中音樂的價值來自于音樂本身而非音樂之外的其他。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的出土,可證實我國音樂文明的開端,距今已有近9000年的音樂文化,在如此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發展史中,難道就沒有雷默所說的音樂美學理論嗎?答案是有的。
二、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的思辨主義
其實對于思辨主義這一美學理論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提出,并影響中國音樂兩千余年,至今仍有很多理論為人們所學習、研究,這就是儒家音樂思想。
儒家音樂思想形成于孔子,發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漢代《樂記》而集大成。儒家充分肯定音樂的社會功能,認為音樂對人能夠產生精神上的影響,具有教化作用,把音樂當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樂”排第二,可見音樂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
《論語》記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儒家音樂思想的核心,主要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音樂思想。“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反映了儒家對悲樂的不滿,意味著音樂只能表現歡樂而不能表現出悲哀。
《樂論》記載“夫樂(yue)者,樂(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一個多音字“樂”正反映了儒家把音樂歸為一種情感的快樂,此外,還強調了人的心理狀態。
《樂記》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及政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各矣”。說明了樂與政通,藝術與情感、政治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認為音樂可以感化人的情感,規范人的言行,改變當地的風俗。
儒家思想形成原因:一方面,春秋戰國正是我國歷史上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在意識形態的領域里,產生了對“神”的大膽批判,從而加深了對“人”與“人”的價值認識。另一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制造了一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使學術文化達到空前繁榮,對形成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儒家音樂思想具有濃烈的思辨主義味道,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是思辨主義的持有者。《白氏長慶集》卷四八《策林六十四復樂古器古曲》一文中指出,“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情者系于政。蓋政和則情和,情和則聲和,而安樂之音由是作焉;政生則情失,情失則聲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段話就說明了其贊同“樂與政通”的觀點,將“善其政”“和其情”“樂其聲”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為人與社會的變化是音樂變化的內在動力。
其實,毛澤東在1942年《文藝座談會》上所講的“藝術要為政治服務”的觀點說明毛澤東也是思辨主義持有者。
三、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的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這一美學思想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萌芽,道家學派代表老子和莊子就持有此觀點。
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聲”認為最美好的音樂應該令人聽起來內心和諧平靜,從而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莊子主張“清靜無為”,認為音樂應該是自然樸素而不華飾的,反對人為造作的音樂,音樂的美應該表現人的自然性情,并首次將音響世界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大體系,即完全自然的音響、風吹草動的聲音、人的樂音。道家以“天”為本,崇尚自然,大膽擺脫禮的束縛。
但真正屬于形式主義持有者的是魏晉時期音樂理論家嵇康,他所著作僅有7000余字的《聲無哀樂論》注重發現并尊重藝術自身的規律性,通過“秦客”與“東野主人”八次論難,將“聲無哀樂”的觀點論述的非常透徹。《聲無哀樂論》記載:“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夫會賓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歡,或慘寫而泣。”強調音樂是一種自然現象,與人的情感無關,不同的人聽到相同的音樂之后也有不同的反應,其原因在書中也有所體現,“偏并之情,先積于內,故懷歡者值哀音而發,內威者遇樂聲而感也。”他反對把音樂等同于政治的觀點,也反對無視于音樂的藝術性,而堅持他自己的觀點“心之與聲,明為二物。”
筆者認為,嵇康所形成的這種美學思想與他的經歷有關,他是“竹林七賢”之一,才華橫溢,但所處社會比較黑暗,對政府也失去信心,于是他隱居山林,尋求自由,希望擺脫舊思想的束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心靈上的自由,所以,他很同情音樂作為一種工具被政治所利用,希望音樂也能夠像他一樣尋求自由,擺脫束縛。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大名人也是形式主義的持有者,他就是唐代開國皇帝李世民。唐·吳兢《貞觀政要》記載“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李世民認為悲與哀的內因在于人的心情,音樂本身與情感并無關系,的確言之有理。
李世民作為一名唐初的政治家,能夠將音樂與現實的關系看的如此清楚,并大力反對音樂的政治作用,特別是對“亡國之音”的謬論進行了狠狠得批判,充分證明了他不僅對音樂有很深的了解,而且很善于執政,能夠明辨是非,也許,這也是唐朝為什么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吧!
四、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思辨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1.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思辨主義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合理性
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以農為國”“以農為本”“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關系。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正符合于封建社會的文化禮制和倫理道德,用音樂來體現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也是符合于當時社會的發展,這也正是儒家思想能影響中國兩千余年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其思想“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等使中國古代音樂賦予道德倫理色彩,同時這種思想也對中國文人音樂的發展,如古琴藝術和中國道德追求產生了有利的影響,由于儒家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認為音樂有利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個人的修養,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地位極高。
缺陷性
儒家強調“樂與政通”,要求音樂要為政治服務,反對變革創新思想,最終導致音樂成為統治階級教化的工具,成為政治的奴婢。此外,儒家音樂思想主要是從哲學、倫理、政治的角度出發,注重音樂的外部關系,而忽視了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的內部發展規律,尤其他的“重德輕藝”“反對悲劇美”的觀念,更加阻礙音樂藝術自身的發展。
2.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形式主義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合理性
老子、莊子、嵇康等人向往具有理想精神境界的音樂,并大膽地探索音樂所特有的規律,從而給音樂自身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從這一方面講,是有利于音樂藝術的發展。
缺陷性
過分的注重音樂自身規律,看輕音樂的教育目的,雖然音樂藝術是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但世界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尤其是在黑暗的封建社會里,這種思想僅有利于藝術自身的發展,卻對統治階級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沒有任何利益。因此,他們在當時也是站不住腳的,這也是在嵇康以后的一千余年的時間里,中國音樂美學思想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緩慢地原因。
從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的思辨主義和形式主義可以看出,儒家文化重人事,輕自然,追求主觀精神的修養。道家文化重自然,輕人事,追求客觀精神的“道”。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自漢代實行“驅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使統治者對儒家文化更是尊敬,從而使中國成為一個“禮仁”大國,加之中國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中國傳統音樂在形式上單一,缺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限制了音樂藝術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從另一方面講,中國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比西方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代表作《論音樂的美》早16個世紀,而由于時代、國度等不同的原因,導致兩人有不同的命運,一個因為抗世俗世情被斬首,另一個卻因為反“有情論”而聲名大振。恰巧西方出現了許多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如“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而中國到如今也沒有出現一個威震世界的天才音樂家,難道與中國這兩千余年來過分強調思辨主義,而輕視形式主義即輕視藝術自身的發展沒有一點的關系嗎?
五、思辨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對立統一
藝術需要自身的發展,正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事物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暫時的,藝術也是如此,它是沿著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不斷向前發展的。此外,在藝術自身發展的同時,藝術須與時代保持密切的關系,時代不同,價值觀就不同,時代變化,價值觀也變化,如抗日戰爭時期“為人生而藝術”的功利性美學理論(麥新《大刀進行曲》)就勝于“為藝術而藝術”的非功利性美學理論(《春江花月夜》)。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適合于新時代發展,但又不會阻礙藝術本身發展的優秀作品。雖然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既存在思辨主義觀,又存在形式主義觀,但是這兩者屬于兩個極端,都不可采取。因此,我們應該用一種辯證的方法去看待音樂美學思想,正如儒家和道家一樣,他們的思想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我們應當從其對立中尋求統一。雖然他們各有利弊,但我們不能將遠去的古代音樂思想成為歷史的“經過音”,而應將其成為歷史的“延留音”,并且還要在“延留音”的過程中注入新的元素,當徹底形成中國當代的音樂美學思想時,才能停止延留,從而使音樂美學步入下一個新的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出現一位真正屬于自己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