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云
摘要:在宋時期開創以來,經過明朝的興盛和發展,最終在清末結束了它偉大的制瓷生涯,這就是福建的德化窯。作為中國南方的五大制瓷工業之一,德化窯的制品質地優良,風格獨特,這與它制作的精美程度非常有關,亦因為此而享有美譽。而德化窯的白瓷觀音作為中國觀音造型的瓷制品中的佼佼者,自然會因為觀音造型的演變而有所不同。觀音形象作為眾多藝術門類的重要題材,對其形象的發展和變遷的探討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本文基于德化窯白瓷的基礎上,對中國瓷器的觀音造型的變遷進行梳理,提出一些史實和見解,與同行互相學習。
關鍵詞:德化瓷;觀音;造型;演變0引言
在德化窯的一代名師何朝宗的瓷雕作品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所創作的觀音。他所創作的觀音相貌莊嚴又靈動,造型優雅又不失活潑,被世人視為上品。在他的作品中,觀音菩薩身上似乎蘊含著普度眾生、大慈大悲的風貌,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下非常得體,在平常人家擺放,亦有種靜心沉氣的作用。
1德化窯白瓷對觀音造型的影響
德化窯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生產白瓷,直到明代,它生產的白瓷已經代表了全國最高水平。德化窯的白瓷領先與其他白瓷的關鍵在于其優良的胎質。特別是在燒制觀音造型的白瓷中,其胎質決定了德化窯白瓷觀音在制瓷業中響當當的名號。據考證,在德化窯使用的瓷土中,氧化鋁的含量可以高達6%,這樣燒制的瓷土會產生一定量的玻璃,而由這種瓷土制成的胎,其胎質結合緊密,透光度非常高。胎質還包括了釉面,德化瓷白瓷的釉色純白自然,這是由于胎釉中的氧化亞鐵含量相對較低,而氧化鉀的含量則相比較高。在燒制過程中,有意識地使用中性氣氛,才能使得德化窯白瓷的釉色潔白而純凈無雜質。德化窯的白瓷觀音塑像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造型工藝。在制造的過程中,分開燒制頭、身、座三體,最后插入小件。工匠對觀音的衣紋線條的把握很是到位,比如對于觀音面部的刻畫會小心翼翼,做到細膩而流暢;又比如當衣服有點飄逸的時候,會適當地增加坯體的厚度,然后在脫模之后根據需要剔除相應位置的瓷土,這樣使得線條更加明朗,整體來看其衣著會更加的飄逸生動。德化窯的白瓷觀音有一種永恒的美,這種美不僅是原材料的優質,更是工匠手藝、燒制工藝的優良的結合體。德化窯也有少量五彩瓷觀音的出品,因其數量精銳和做工完美而獨具風韻。
2觀音造型在中國的演變
觀音進入中國民眾視野的原因不得不提的是佛教自印度的傳入。在印度佛教中,觀音起源自婆羅門教其形象有馬、馬身人頭、人頭馬身等等,后來又逐漸轉變為男人的形象。生活在印度社會中的女性地位低下,沒有社會權力,并被認為是威脅民眾信仰的東西。因此,觀音的形象一直以陽剛的男性形象存在。當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觀音被視為佛教的主要神明之一,其信仰逐漸地深入人心。東晉之前的觀音形象基本與印度一致,都為男性。其臉型方正,線條粗獷。整體風格比較類似古歐洲的男性形象:卷發,發替梳高,眼廓深邃,眼細長并微微睜開,鼻梁堅挺,嘴唇緊閉,表情嚴肅又不失平和。在衣著上,也是模仿西方的形象:上身袒露,斜披、薄裙,佩戴有佛化形象的寶冠、項圈、手鐲和纓洛等等。這些男性形象身形健壯,肌肉堅實。部分觀音的形象已經有印度本土化的傾向,比如膚色較黑,螺紋,薄紗等等。東晉以后,中國的觀音形象逐步擺脫了西方和印度的影響,趨向于本土化。這樣的趨勢有:面貌方面,雖仍是男性形象,但是面部線條柔和,清秀溫潤,只有通過留有胡須才能辨認其男性性征;身材方面,不再是魁梧的壯漢,肩寬和腰寬都有所減少;服飾方面,中式服裝的元素不斷增加,比如衣著更加保守,不再袒胸露乳,佩戴的飾物也開始變得有中國特色。這個階段的觀音形象,是一種處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過渡形象。進入隋唐時期,觀音的女性化進程開始出現。直到唐代初期,觀音造型的面部胡須才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緊俏嬌嫩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到了以肥為美的唐代中期,觀音的女性化不僅只是出現了鵝蛋臉、柳葉眉、櫻桃嘴和丹鳳眼,而且在向著越來越圓潤飽滿的趨勢發展,觀音的身形更加豐滿圓滾,女性的身體特征被突出,比如說細腰和胸部的大??;觀音的衣著也基本上脫離了國外的影響,變得雍容華貴。這種“貴婦”式的觀音形象自此深入人心。在唐代,最終形成了人們對中國觀音的總體形象的想象,其性別和基本的圖式規范都得到了確立。以至于到了宋代,就再也沒有男性觀音的造型出現了?,F在,只要人們一提起觀音,在中國人的想象中就會浮現出一位目光安詳,嘴角淺笑,身穿白衣,手持凈瓶的女性神明形象,而提起男性觀音,則反而報以驚訝和不敢相信的態度了。
3結語
德化白瓷觀音像是德化瓷器中的精品,更是中國制瓷業的精品。它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達到生產的高峰,并隨著1576年明代開放海外貿易的契機出口全世界。其造型在經歷了男性到女性的千年變化之后,其樣貌深深走入大眾的心中,而以觀音為造型的德化窯瓷器也見證這一改變。參考文獻:
[1] 鄭軍,蘇曉.中國歷代觀音造型藝術[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 王加浩.觀音性別,造型的演變[J].風景名勝,1994(3):21.
[3] 王景荃.天國的靈光:佛像[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 方李莉.中國陶瓷[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