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麗
摘 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高中數學教學過程要注意使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以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更容易提高教學質量,也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就此進行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質量;教師;學生
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成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這種教學形式雖然在知識傳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費時間少等優越性,但其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制約著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教學質量不好。
一、立足教材
經常有教師說,新課改之后,教材簡單,課后學生沒有習題可做,僅僅講教材內容,考試根本不夠。為此,好多教師的做法是除了講解課本知識,做完課本上習題之外,引入好多知識,從課外找習題讓學生做。這樣做,好處是暫時可以應付考試,可長期如此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到高考時,題目綜合性很強,學生見到題,看起來似乎可以做,可動筆就錯。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最大的亮點是不再直接給出本節所學知識,取而代之的是設計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探究”“思考”這樣的版塊。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引出本節課要解決、學習的內容。這種模式使學生在得出新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其如何應用。
二、創設高效數學課堂
高效課堂就是教師應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高效數學課堂應從以下幾方面探尋準備。
1.關愛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絕對的,主要表現為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作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而制訂多層次的教學內容。首先對不同的學生確立與之相符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并在問題情景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上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
2.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變得樂于學習
從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入手,組織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以縮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智慧的閃光點,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做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數學知識不是獨立于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高平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