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明
摘 要:面對新課程,必須以啟示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原始資料、歷史圖片、歷史影片在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把歷史講活,展現為現實服務的活的歷史。
關鍵詞:課程;改革;學生
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高中各科的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歷史科目,它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力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它還由原來的編年體例教學變為模塊式教學,增加了不少相關的史料,運用了一些已經很成熟的觀點。
一、現行的人民版高一歷史教材所呈現的新特點
1.采用了新的課程標準,反對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要求。新教材強調知識和技能,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特點,還增加了許多佐證這些結論的史料,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再只是干巴巴地記住歷史結論,而是從這些材料中得出結論。過去的課本只是以因果關系統率內容,明確地告訴學生什么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原因引起的,產生了什么影響;現在則不強調對史實的記憶,而是讓學生結合史實,自己得出結論,或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方案以獲取歷史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從具體課程內容上看,強調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要用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使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過程中,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勤于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于強調考試的選拔功能,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方式既有基礎知識的檢驗,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還有社會實踐的測評。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新課改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1.教師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靈活的應變組織能力,從模塊構成來看,中外關聯,古今貫通。把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放在世界范圍內考察,融合在全球歷史中,不難看出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聯系和軌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鑒別出得失和啟示,這就是能力。怎么去組織,這就要求我們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設計好問題,讓學生主動去解決,教師站在主持人的角度去完成每一個環節。歷史新課標規定必修課分三個模塊、四個主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共計25項學習內容。選修分為六個模塊,面對這么多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在“量”上掌握,還必須在“質”上進行取舍,從而在教學的時候得心應手,張弛有度。
2.注意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我們知道凡是過去發生過的一切都是歷史,教師必須精通本專業知識,并且兼容并蓄。光有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不斷豐富自己。現在是信息時代,資源共享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網上資源,與同行交流,既能豐富自己,又能提高能力。
3.要以正確的史觀統率歷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多多關注學術界的動態,用多元史觀解讀問題,例如,對通商口岸的認識:從革命史觀看,列強開放通商口岸和租借,把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從現代化史觀看,通商口岸的開辟沖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解體,使中國較早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從全球史觀看,通商口岸開放使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等。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第一中學)
編輯 張珍珍